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x县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调研报告

xxx县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调研报告

XX县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调研报告XX县教育局2014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我县职业教育发展和壮大,突出前瞻性、预见性和发展活力,县教育局、职教中心组成专门调研组,对全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摸清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就加快我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诸方面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XX县职教中心学校是全县唯一一所公立中职业技术学校,是由原XX县技工学校、XX县农职高中、XX县电大合并而成。

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XX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XX县职教中心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学校在编教职员工116人;在校生共1306人,其中职高269人,技校37人,电大1000人。

学校共设教学班16个学校设有40座台微机室3个,70座台微机室1个,共有微机280台;阶梯教室1个,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套。

实训车间(室)19个,其中,焊工车间2个,内设各种焊机110台;钳工车间1个,内设实习钳台15台套;电工车间1个,内设实训设备10台(套);汽修实训室3个,内设示教板、模型及实习设备32台(套);汽修车间2个,内设实训设备16台(套);机加车间2个,内设各种实习设备8台(套);数控实训室1个,内设机床2台;琴室3个,内有钢琴和电子琴100台;美工车间2个,舞蹈室1个,画室1个。

校办企业2个,即工艺品厂和创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学前教育、护理、计算机、工艺美术、汽修、焊工7个专业。

在上级注册和备案的专业有市场营销、学前教育、护理、计算机、工艺美术、汽修、畜牧兽医、电子应用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

二、发展现状(一)技工教育技工教育的前身为XX县技工学校,多年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形势下,学校坚持企业需求为导向,广泛与企业沟通协商,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几年,为大中型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三年来,为企业共输送了107人才。

涉及焊工、电工、幼师三个专业,学生分别就业于XX多田野吊车修理厂、XX钢结构厂、XX高新物业、XX纸业、XX东方之子幼儿园、XX金太阳幼儿园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二)职高教育职教中心成立以来,职业高中依据县情,以升学为主,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学员。

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科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教学,教学质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三年来,累计为高职院校输送357人,三年来升学率均为100%,升本率始终超出全省平均升本率30个百分点。

2012年升本率为72.2%(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升本率100%),2013升本率56.3%(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升本率100%),2014年升本率59.5%(其中:护理专业升本率100%)。

(三)电大教育电大教育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的成人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现开设本科专业有中文、法律、财经、英语、计算机、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金融等17个专业;专科涉农专业有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园艺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5个专业。

电大教育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在春秋两季毕业。

三年来,累计毕业808人。

目前,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186人。

三、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轻视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忽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家长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造成职业招生困难。

(二)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地方教育费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由于我县财政财力有限,应拨付的资金不能足额拨付到位,致使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改善。

二是校舍建筑面积不足,基础设施过于陈旧,成为制约职教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职教中心学生宿舍条件低下,急需建设食宿楼;三是缺乏教学仪器设备,除汽修、学前、计算机、焊接专业外,其他专业特别是涉农专业几乎无仪器设备;四是无阅览室,图书陈旧,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五是学生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三)教师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

本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相对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教师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兼职教师稀缺,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四)办学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不能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定位不准,在落地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

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中缺乏县域经济发展的依据,缺乏支持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评估。

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脱节,没有面向“三农”开设涉农专业,办学机制亟待调整。

四、建议与对策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品牌专业为龙头,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把我县职业教育打造成为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全省一流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创建“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形成办学综合体为进一步推进职教中心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招生、升学与就业等工作水平,应在结构、办学、链节、保障四个方面做到“三位一体”,形成职教中心的办学特色。

1.结构“三位一体”,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技能教育。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必要的文化知识。

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做到学以致用。

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稳步输送高职人才。

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科学管理,规范化教学,紧盯就业市场,稳定招生工作,突出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护理、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工艺美术、电子技术应用、畜牧兽医、种植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为高校稳步输送优质人才。

三是电大有力补充职业教育。

按照《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精神要求,以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力,科学设计和大力发展我县职教涉农专业,积极培育涉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以18--40岁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为招生对象,大力兴办涉农技能学历培养教育,学制2—3年,争办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示范点。

建设期内,培养中专学历新型职业农民700人。

XX电大作为省电大的分支,向上级申办挂牌社区教育学校,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2.办学“三位一体”,整体提升综合实力一是联合助学,拓宽办学渠道。

密切与其他中、高职学校的合作关系,巩固与XXX卫生学校、XX幼儿师范学校的合作办学,开辟与XXX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校校联合办学。

加强与高职院校衔接,实施人才贯通培养。

巩固与XX多田野吊车修理厂、XX钢结构厂、XX高新物业、XX纸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校企合作关系,开辟与XX模板有限公司、XXXX工业园、XXXX模板厂、XXXXXX 汽车制造公司、XXXXX等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拓宽办学渠道。

二是实业兴学,提升办学实力。

依托品牌专业,创建经济实体。

以计算机专业为突破口,创建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与企业建立供需关系,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既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基地,达到“理实”一体化,又使学校既获得经济效益。

三是订单立学,形成就业保障。

挖掘多领域需求信息,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人才供需合同。

按照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在焊工、电工、幼师等专业制定招生计划,实施企业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形成有力的保障。

3.链节“三位一体”,畅通就业渠道。

实行专业与基地、农户、企业有效连接,使学生实习、企业生产、学生就业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达到无缝对接。

学校提供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基地、农户、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建立人才留用制度和产品效益分享制度,拓展办学空间,畅通就业渠道,培养本地创业人才,使职教中心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4.保障“三位一体”,提升就业实力。

一是学制长短结合,培养多层次人才。

根据市场与社会需要,灵活办学,实行长短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多层次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与社会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

做强做常职高升学、技工就业、电大学历教育长班教育。

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就业、创业、农民工、农村劳动力转移、乡村旅游服务、农村实用技术等短期培训上,加大培训力度,使受培训人员获得一技之长,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一人多专业,拓宽就业空间。

为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就业空间,学生在校期间一人可同时修多个专业,如幼师专业学生可同时修旅游专业,焊工专业可同时修电工专业,汽修专业可同时修焊工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得到多个技能证,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重保障。

三是扩大学生就业准入空间,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积极与相关上级鉴定培训机构合作,对学校培养后获得中级技能证书的学生进行再培训,经鉴上级培训部门考核和鉴定,获得更高一级的技能证书或特色技能证书,同时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更大程度的满足市场需求。

与有关高职院校联合,实施贯通式培养,确保中职学生学历证书及技能证书顺利向高职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

(二)优化学校教育管理,实行集团式经营。

为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参照企业管理运营模式,采取集团化管理。

依据“三位一体”模式,职高、技校、电大的教学管理实施塔式管理、独立运行的方式,校长兼任董事长,设置若干个部,下设经理、副经理。

根据学校办学模式,确定相应职责,引入企业的竞争淘汰和科学评估机制,奖勤罚懒,优胜略汰。

(三)打造职业教育专业板块,注重品牌专业社会效益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局面,打造职业教育专业板块,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把现有学校专业分成五大板块,在每板块中打造品牌专业。

1.工业板块。

工业板块主要设置焊工专业、汽车维修专业,将汽车维修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

加强该专业的投入力度,进行实训基地改造,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文卫板块。

文卫板块主要设置学前教育、护理、工艺美术专业。

将学前教育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采取校校联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生源。

将工艺美术打造成品牌专业,让芦苇工艺成为我县特色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