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外政治制度发展史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1、西周:分封制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作用:积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消极——导致诸侯争霸,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的方面:有利于消除东周时期诸侯众多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混战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3、西汉:A推恩令: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除了让帝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作用: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国势力。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位治国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作用: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格局形成。
4、隋唐:三省六部制、A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作用:分工合理,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B科举制内容:隋创立,唐完善。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演变: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制1905年废除。
5、元朝:行省制度内容: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6、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⑵、设立卫、厂制度;⑶、设立廷杖制度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7、清朝:设立军机处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1、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国家的影响。
结果:没有实现。
2、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
3、无产阶级(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内容: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确立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英国:封建专制君主立宪制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权力;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
文件影响: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法国:封建专制民主共和制确立:法国大革命影响: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美国:殖民统治民主共和制(体现三权分立原则)1789年华盛顿被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1796年9月,在做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受人尊敬的原因)四、近代中外政治制度对比中: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导致贫穷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外: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加紧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总结: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不断集中到皇帝。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专题二中外近代化史一、近代化的内涵政治:政治民主化经济:经济工业化思想:思想理性化二、西方近代化的历程1、政治民主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从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到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
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2、经济工业化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经济工业化根本动力3、思想理性化文艺复兴发现“人”的运动,追求人性的解放。
(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他们倡导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经济工业化A开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曾、李、左、张为代表,以“自强”与“求富”为口号,在中国开办军用和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B发展:甲午战争之后原因: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了偿还赔款,放开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C“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结束: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春天”结束了。
D奠定新中国工业的基础:“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意义: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E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2、政治民主化A、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国家的影响。
结果:没有实现。
B、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制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
C、无产阶级(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3、思想理性化A魏源、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B戊戌变法:变法图强公车上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在当时来看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D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内容:提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提倡、四反对)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近代化的历程,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专题三中外思想理论发展史一、文艺复兴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发现“人”的运动核心:人文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最早发生于意大利,代表人物:A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B达·芬奇文化巨人(意大利):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文学巨匠(英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它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思想:反封建反宗教核心:“理性主义”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作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作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四、中国思想家及思想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中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杰出代表,著有《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一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2、严复:进化论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康有为: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在当时来看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孙中山: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口号:民主、科学主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内容:提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提倡、四反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①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②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③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用犀利的文字抨击封建礼教。
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6、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扛起社会主义大旗。
发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
7、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革命。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8、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者的旗帜道路与成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主题,这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