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

美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代表古希腊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2)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

代表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美学讲演录》。

古典美学家奠基人是康德。

希勒的代表作《美育书简》(3)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4)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现象的一门学科,且以艺术活动作为研究的中心。

3、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简答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从人类知识大体上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科等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

4、美学研究的方法:多样的、综合的,但其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简答为什么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法?(1)美学产生于哲学,哲学为美学之母。

(2)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指导。

(3)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艰深性、要求进行哲学的思考。

5、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6、美学学科的阶段始于1750年德国美学、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美学》专著。

美学产生的时间是从人类以来就产生了。

7、1750年德国美学、哲学家鲍姆嘉登学术专著《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由此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距今已有260年历史。

美学一词的本意感性学,英文Asthetik.德文Aesthetica. 8、美学学科的出现有两个标志:一是有专门系统著作的出现,二是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哲学家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研究知的是逻辑学,研究意的是伦理学,研究情边为美学。

10、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当代的美学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或实践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1、如何理解实践论(实践论的特点是什么)?(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3)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12、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主义出发来思考人的存在。

(3)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存在的。

13、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

14、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终中介概念。

16、为什么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1)审美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紧密联系。

(3)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4)现代人对审美的要求比起古人,实际上是更加强烈了。

17、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

人生境界的特点: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8、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9、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境、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所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20、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因此觉解是关键。

2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美学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

22、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和审美教育。

23、审美关系的特点:(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而存在。

24、审美关系的含义: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系。

25、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26、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包括: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一)审美需要1、审美需要的含义:所谓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人所特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的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审美需要的特征: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②、审美需要属于人的高级的精神追求。

(二)、审美理想1、审美理想的含义: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①、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

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审美趣味1、审美趣味的含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审美趣味和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有着显著区别: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

3、审美趣味的特征:一是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二是影响趣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4、“审美趣味无可争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原因是:①、必须把审美趣味和审美对象相联系,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1、基本性质:具有更为鲜明的个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2、审美活动的特殊性: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既有感性,也有理性,也是自由的。

②、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③、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自由性)和最高功利性(功利性)的统一。

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和他律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的统一。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主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

(二)审美价值和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①、审美活动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依据、为目的、为趋向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②、审美活动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能够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四)审美活动是以比较纯粹的形式集中表现着为人所专有的一些本质属性,他可以说是一种深含饱满的人性意味和丰富的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存在方式。

四、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resource/baichuan/ns.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1、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基础。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2、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的基础?①、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③、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1、惊异: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其产生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和对象的一定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入戏,与对象之间达到共融。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通过作品、现象达到一种深刻、更高的境界。

所谓澄明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它是光明、敞亮的世界。

六、审美对象(一定要是有形象的,否则不能称为审美)的生成与显现(一)审美对象的特性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声音、形状和符合人的标准)色彩、线条、形体、声响。

(二)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不是凝固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的形象)与开放性(审美对象的解释,产生的空间非常大。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1、游戏说:游戏说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最先提出,之后席勒和斯宾塞加以补充。

游戏时是无功利性的。

2、生物本能说:是由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心理学、心理分析学家。

《梦的解析》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重要的是潜意识)提出的。

艺术是潜意识的升华,审美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3、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意大利的弗雷泽提出的。

4、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这一学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观点有①、劳动先于艺术。

②、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审美要求的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③、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八、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一)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其基本前提是人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理由是: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

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③、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的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的自然人化。

(二)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审美一定是在社会中发生的)。

人的劳动又是造成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

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

(三)审美活动发生的特殊标志审美活动发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的含义: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两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内容。

九、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所谓原始审美活动是指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动。

(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1下载券 52人已下载下载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一、审美形态与文化审美形态:崇高直接来源与基督教。

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优美(一)优美: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是以和谐为特征的一种审美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