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幼儿—浅谈幼儿教师能力之观察
来宾市兴宾区第二幼儿园罗继莲
[摘要]蒙台梭利说: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儿童最迫切的需要。
也曾有人将幼儿比喻为一部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观察的重要性决定了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幼儿教师、观察
案例:金鱼风波
一天午餐后,自然角里传来喊声,“老师,不好,金鱼死了!”“老师,是天天弄死的!”“是的,就是他!”我赶紧走了过去一看:早晨还活蹦乱跳金鱼,果然死了。
天天低着头、红着脸,小声说:“我、我没有弄死它。
”“就是他弄死的,我看见的。
”“对,就是他,他往金鱼缸到了开水!”孩子们七嘴八舌告诉我。
我正想发火,一看天天紧张而又委屈的表情,我想应该先让天天说一说,于是我请孩子们安静下来,蹲下来摸着天天的头说:“天天到底怎么回事?”“我想让金鱼喝点开水,这样它不会感冒了。
”噢,原来如此,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富有爱心的孩子。
由此,我班生成关于金鱼的系列活动。
孩子的世界是五光十色的,孩子的想象总是带有童话般的色彩,在他们的眼里所有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有喜怒哀乐,会生病、会淘气。
因此,幼儿教师的指导孩子们学习、游戏时,只有用童心去研读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教师对幼儿的需要要及时跟进。
只有把握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利用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他们一起分享活动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才能使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幼儿老师,面对着幼儿,如果不能读懂幼儿的眼睛,不能读懂幼儿的行动,不能读懂幼儿的心,那就永远在他们的心灵门槛外面,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新《纲要》的颁布实施促使我对“读懂幼儿”作深入的思考。
观察是读懂幼儿的最好的方法。
观察不只是看,而是洞察心扉的一种透视。
观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心智和技能,每个幼儿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不仅有水平上的差异,还有方式方法上的差异,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多观察多了解幼儿。
很好地发挥引导者、支持者、教育者的作用,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充分观察了解孩子,教育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幼儿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
会科学地观察幼儿,也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应当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
“以理解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之一。
曾有人将幼儿比喻为一部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因此观察能力历来是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能力。
但是,在《幼儿园教师素质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的调查中却发现,91%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太会观察并为此感到苦恼,主要表现在:(1)观察意图不明确:不知道本次观察要了解或解决什么实际问题;(2)观察对象不明确:班级人数较多,不知该观察谁。
那么幼儿教师如何运用观察,才能有效的去读懂幼儿,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呢?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
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例如,一位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
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
我们都
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
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小朋友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
”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的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
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
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
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
反映。
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
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
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
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三:列举的教育措施不具体。
在对观察内容的分析中,经常出现“需加强教育”这句话,至于用什么方法,开展什么样
的教育活动,却没有结合观察事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的说明。
这样的观察分析会导致教师简单说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
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教师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和教育者。
曾经以为读懂幼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高高在上的俯视孩子,只要看看孩子是否掌握了教师教的知识,只要关注好班上特别聪明的孩子┄┄然而,在新《纲要》实施几年后的今天,我对“读懂幼儿”的理解已逐步深入,并化为各种各样的教育行为,我明白“读懂孩子”更多更深的含义。
“读懂幼儿”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渗透于教师骨子里的素养。
只有爱到了极致,才能读懂孩子,才能破解孩子心灵奥秘,才能使孩子领会一颗拳拳之心。
这或许就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