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62例,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a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酮替芬药物。
b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赛庚啶药物。
结果:a组及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咳嗽症状均有改善。
但a组的总有效率比b组高。
结论:酮替芬治疗上感后咳嗽疗效优于赛庚啶,且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必须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足够重视,早治早好,避免引发其他疾病。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诊治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绝大部分是由于病毒而引发的。
而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虽可以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但如果严重且持续时间过久的咳嗽会给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如果不加重视的话,就会转变成慢性咳嗽。
本文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就诊62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进行了临床的诊治分析,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62例。
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15岁至60岁之间。
本组病例患者都未曾有支气管哮喘史以及家族病史。
均符合如下的标准:所有患者均表现出鼻塞、流涕、咽痛等症
状,个别患者表现出发热病症;患者咳嗽时间在2周至8周的范围内,大部分是刺激性的干咳,白天症状较轻,夜间较重;x线胸片或者肺ct检查正常。
1.2治疗方法
总治疗方案如下:除了给予患者一些抗病毒药物治疗外,如:感冒灵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如果患者存在脓痰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抗生素药物,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
如果患者伴有咳嗽,则应该加用化痰止咳剂,如:川贝枇杷膏等。
本文将62例患者,分成两组,人数均为31人。
a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酮替芬药物。
b组在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赛庚啶药物。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量,如果出现思睡,且影响到了工作与生活,可以将药物减半。
连续服药10天。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咳嗽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咳嗽有所减轻;无效:患者咳嗽症状无改善。
2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咳嗽症状均有改善。
但a组的总有效率比b组高,具体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
研究组病例数目显效有效无效总体有效比率(%)a组31 24 4 3 90.32
b组31 4 17 10 67.74
可见,酮替芬组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赛庚啶组。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思睡症状,采取早上服药量减半的方法,不良反应明显减轻,且停药后不良症状完全消失。
3讨论
咳嗽主要是由于异物或者过敏原及炎症所导致的气道保护性反射,其主要机制如下描述:支气管的痉挛,由于改变了牵张纤维的传入、感觉神经受到一定的刺激而产生咳嗽;组胺等炎症介质会引起咳嗽;涉及咳嗽感受器神经末梢的气道上皮存在损伤,从而导致咳嗽反射的反应敏感,而引发咳嗽。
笔者在数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咳嗽患者是继发于数周前或甚至更久以前的上呼吸道
感染,已经转变成了慢性咳嗽。
该类咳嗽以干咳为主,间中多数会有少量白色黏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喘憋,甚至会影响到患者说话的连贯性,总的症状流程是:“喉部痒感/喘憋/咳嗽/停止”。
本组病例使用的药物,均在引起不同程度的乏力、思睡。
医务人员应针对这些情况,对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和各种检查治疗措施的必要性,讲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特别说明一下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轻度乏力、思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尤其汽车司机和从事高空等危险的患者更应该明确药物的反应,应该进行请假休息治疗,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总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但不少人对此却抱着不重视的态度,认为咳嗽不算病,过段时间就会自然
好转。
但相关研究资料曾经指出:咳嗽所引发的损伤能够引起气道炎症,而气道炎症则会导致咳嗽,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长期剧烈咳嗽会导致患者的肺泡压上升,导致形成剧肺气肿。
而气道炎症以高反应是支气管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致病因。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必须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足够重视,早治早好,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赖克方,钟南山.加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j].中华内科杂志,2010,42(7):44-49.
[2]李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体会-附128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3(12):15-16.
[3]马建华,陈睿.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0,11(4):488-48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