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竞赛规程一、赛项名称赛项编号:G-11赛项名称: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组别:高职组竞赛形式:团体赛赛项专业大类:电子信息二、竞赛目的为适应大数据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需求,赛项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为核心内容和工作基础,重点考查参赛选手基于Hadoop平台环境下,充分利用Hadoop技术生态组件的特点,综合软件开发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数据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努力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储备及输送新鲜血液。
通过举办本赛项,可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提升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接产业发展,实现行业资源、企业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使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跟踪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缩小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差距,引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三、竞赛内容(一)竞赛内容赛项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为核心内容,重点考查参赛选手基于Hadoop平台环境下,利用Hadoop技术生态组件,综合软件开发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1.掌握按照项目需求配置管理Hadoop大数据平台及相关生态组件;2.掌握企业常用采集工具和网络爬虫的相关技术,完成指定数据的采集及处理能力;3.综合利用MapReduce、Spark、Storm等技术、分布式存储系统、数据仓库Hive等工具,使用Java、Python等开发语言,完成数据清洗、存储、转化、分析及数据推送等一系列大数据操作;4.综合运用HTML、CSS、JavaScript、Python等开发语言,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5.根据数据可视化结果,完成数据分析报告的编写;6.竞赛时长4小时,竞赛连续进行。
竞赛内容构成如下:(二)竞赛流程根据竞赛任务要求,参赛队伍在4小时竞赛时间内须完成竞赛任务,参赛队伍须按顺序完成各项任务,但每项任务用时可自行掌握。
1.日程安排2.竞赛流程四、竞赛方式1.本赛项采用团体赛方式进行。
2.竞赛队伍组成:以院校为单位组队参赛,不得跨校组队,每个参赛队由3人(其中1队长1名)组成,每个参赛队可配1-2名指导老师,指导教师须为本校专兼职教师,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报名获得确认后不得随意更换。
3.竞赛时间4小时。
五、竞赛试题本赛项样题详见《附件一》。
六、竞赛规则1.参赛资格:参赛选手须为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籍学生;本科院校中高职类全日制在籍学生;五年制高职四、五年级学生;年龄不超过25周岁,性别不限。
凡在往届本赛项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学生,不得参加同一组别同一赛项的竞赛。
2.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指挥,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讲文明礼貌。
各地代表队之间应团结、友好、协作,避免各种矛盾发生。
3.参赛队的竞赛工位号采用抽签方式确定。
赛题以任务书形式发放,竞赛参考资料在赛前植入参赛选手的计算机,参赛队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竞赛任务。
4.组委会统一布置竞赛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选手不得私自携带任何移动存储、辅助工具、移动通信等进入赛场。
5.参赛选手报到当天可预先熟悉比赛场地,但不得进行现场练习。
参赛选手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凭参赛证、学生证和身份证(三证必须齐全)进入赛场。
选手迟到10分钟取消比赛资格。
6.各队领队和指导教师,以及观摩人员在赛场指定的观摩区观摩比赛。
7.参赛选手不得携带通讯工具和其它未经允许的资料、物品进入比赛场地,不得中途退场。
如出现较严重的违规、违纪、舞弊等现象,经裁判组裁定取消比赛成绩。
8.新闻媒体在赛场设定的媒体采访区工作,并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能影响比赛进行。
9.在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如有疑问,应举手示意,考场裁判长应按要求及时予以答疑。
如遇设备或软件等故障,参赛选手应举手示意,考场裁判长、技术人员等应及时予以解决。
确因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故障,致使操作无法继续的,经考场裁判长确认,予以启用备用设备。
10.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须严格遵守操作标准和规范,保证自身安全,并接受裁判员的监督和警示;若因设备故障导致选手中断或终止比赛,由大赛裁判长视具体情况做出裁决。
11.参赛选手不得因各种原因提前结束比赛。
如确因不可抗因素需要离开赛场的,须向现场裁判员举手示意,经裁判员许可并完成记录后,方可离开。
凡在竞赛期间内提前离开的选手,不得返回赛场。
12.现场比赛结束,经裁判员确认后方可离开赛场。
13.各赛项由裁判员现场评分,经裁判长签字确认后予以公布,如有异议请直接向大赛仲裁工作组申请复核。
14.每个参赛队必须参加所有专项的比赛。
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指挥,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讲文明礼貌。
各地代表队之间应团结、友好、协作,避免发生任何形式的矛盾。
15.其它未尽事宜,将在赛前向各领队做详细说明。
七、竞赛环境竞赛现场设置场内竞赛区、现场裁判工作区、技术支持区等。
监考人员协助裁判长和现场裁判做好负责工位范围内的秩序维持,监考人员不得在考场内随意走动。
技术支持保障人员在技术支持服务区候场,有需要时在现场裁判的带领下到相关的工位进行赛场技术支持保障,在条件具备时,技术支持区可不设置在考场内。
场内竞赛区为参赛队提供统一的竞赛设备;无需选手自带任何工具及附件。
竞赛现场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现场消防器材和消防栓合格有效,应急照明设施状态合格,赛场明显位置张贴紧急疏散图,赛场地面张贴荧光疏散指示箭头,赛场出入口专人负责,随时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无阻。
各工位分区供电,强电弱电分开布线,现场临时用电满足《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要求。
竞赛现场通风良好、照明需符合教室采光规范。
八、技术规范本赛项的技术规范将包括: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行业、职业技术标准,以及根据高职目录修订后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适时地修订本赛项遵循的技术规范。
(一)基础标准(二)软件开发标准九、技术平台(一)竞赛设备(二)软件环境十、成绩评定(一)评分标准制定原则竞赛评分制定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评分采用赛项结果评分方法,始终贯彻落实大赛一贯坚持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赛项合作企业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赛项评分。
赛项评分依据选手固化在实操任务中的成果,通过评分裁判对比赛成果再现的方法评分,并兼顾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综合评定。
参与大赛赛项成绩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裁判组、监督组和仲裁组等。
裁判组实行“裁判长负责制”,设裁判长1名,全面负责赛项的裁判与管理工作。
裁判员根据比赛工作需要分为检录裁判、加密裁判、现场裁判和评分裁判。
检录裁判负责对参赛队伍(选手)进行点名登记、身份核对等工作;加密裁判负责组织参赛队伍(选手)抽签并对参赛队伍(选手)的信息进行加密、解密;现场裁判按规定做好赛场记录,维护赛场纪律;评分裁判负责对参赛队伍(选手)的技能展示、操作规范和竞赛成果等按赛项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监督组对裁判组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并对竞赛成绩抽检复核。
仲裁组负责接受由参赛队领队提出的对裁判结果的申诉,组织复议并及时反馈复议结果。
(二)评分方法选手在完成任务之后,将任务完成结果拷贝至U盘中,由参赛选手队长签字确认(签工位号)。
评分采取分步得分、错误不传递、累计总分的计分方式。
不计参赛选手的个人得分,只记录团体得分。
参赛队提交比赛任务结束请求或者在比赛时间终止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
否则,视为比赛作弊,给参赛队记警告一次。
在竞赛过程中,选手如有不服从裁判判决、扰乱赛场秩序、舞弊等不文明行为,由裁判按照规定扣减相应分数并且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竞赛资格,竞赛成绩记0分,队员退出比赛现场。
(三)成绩审核方法竞赛结束后,由裁判长向裁判员核实竞赛过程中有无异常。
如无异常,成绩单由裁判长签字确认并封存直至公布成绩时开启。
如有异常,在裁判长主持下,由专家组成员、裁判员、仲裁员和监督员共同处理。
(四)成绩公布方法竞赛成绩经复核无误后,经裁判长审核签字后,以赛项组委会最终公布结果为准竞赛结束后,如参赛队对比赛成绩有异议,提出异议申诉或仲裁,可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申诉和仲裁,按照仲裁结果公布竞赛成绩。
十一、申诉与仲裁1.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仲裁工作委员会,赛点设仲裁工作组,组长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指派,组员为赛项裁判长和赛点执委会主任。
2.参赛队对赛事过程、工作人员工作若有疑异,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前提下可由参赛队领队以书面形式向赛点仲裁组提出申诉。
报告应对申诉事件的现象、发生时间、涉及人员、申诉依据等进行充分、实事求是的叙述。
非书面申诉不予受理。
3.提出申诉应在赛项比赛结束后1小时内向赛点仲裁组提出。
超过时效不予受理。
提出申诉后申诉人及相关涉及人员不得离开赛点,否则视为自行放弃申诉。
4.赛点仲裁工作组在接到申诉报告后的2小时内组织复议,并及时将复议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方。
5.对赛点仲裁组复议结果不服的,可由代表队所在院校校级领导向大赛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
大赛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为最终结果。
6.申诉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仲裁结果;不得以任何理由采取过激行为扰乱赛场秩序;仲裁结果由申诉人签收,不能代收;如在约定时间和地点申诉人离开,视为撤诉。
7.申诉方可随时提出放弃申诉。
十二、竞赛观摩1.由于赛项特点及赛场条件限制,本赛项不设置现场观摩环节。
2.新闻媒体等进入赛场必须经过大赛执委会允许,由专人陪同并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能影响比赛进行。
十三、竞赛视频1.赛场内部署无盲点录像设备,能实时录制并播送赛场情况。
2.赛场外设置有专门的观摩室,设有大屏幕一体机,同步显示赛场内竞赛状况。
十四、资源转化1.组建赛项资源转化小组,邀请行业、企业及院校的顾问专家参与,完成基于大赛成果构建相关课程标准,完成计算机大数据相关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将大赛相关知识和成果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中。
2.赛项资源转化成果对接产业发展、符合行业标准,契合生产或工作过程,突出技能特色,展现竞赛优势,形成满足职业教育教学需求、体现先进教学模式、反映职业教育先进水平的共享性资源成果。
十五、竞赛须知(一)参赛队须知1.参赛队名称:统一使用规定的学校代表队名称,不使用其他组织、团体的名称;2.参赛队组成:每支参赛队由3名参赛选手组成,须为同校在籍学生,其中队长1名。
每支参赛队可配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须为本校专兼职教师。
不接受跨校组队,同一学校可报名多支参赛队伍;3.各参赛院校应指定1名负责人任赛项领队,全权负责该校参赛事务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
4.参赛选手及指导教师在报名获得确认后,原则上不再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