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计时器
吕才漏刻
唐初太常博士吕才制作的四级补偿型浮箭漏,也称吕才漏刻。
这种漏刻有四匮,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壶,四万分壶。
以四匮注水,自夜天池,入日天池,以此相注,最后水入水海中,浮箭而上,来读取刻数。
碑漏
碑漏属辊弹漏刻的一种。
南宋学者薛季宣的《浪语集》中提到:在一个高、宽各2尺的屏风上,贴着“之”字形竹管。
有10个约半两重的铜弹丸,计时者从竹管顶端投入铜弹丸,在底部有铜莲花形的容器,弹丸落入后砰然发声,这时再投入1丸,如此往复,据此计时。
秤漏
一般认为,秤漏为北魏道士李兰所发明。
秤漏一斤水对应一古刻,也就是14.4分钟。
一两水对应54秒。
而李兰秤漏稳恒流量的关键在于渴乌。
渴乌就是虹吸管,因为只有一个泄水壶,流量随壶内水位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量越来越小。
因而,在秤漏的实际使用中,会在泄水壶放置一“浮子”浮于水面与渴乌相连。
如此,无论壶内水量如何变化,水面到渴乌入水口的高度始终保持恒定,从而可恒稳出流。
香漏
因成本较低,燃香计时方式广泛使用于民间。
人们常以“一炷香的功夫”形容一段不长的时间。
除了线香,还有以香粉打成香篆來计时的方式。
香篆点燃后,依篆字笔画燃烧,以知时刻。
另外,古人还以燃蜡来进行夜间计时。
蜡烛上刻有五更的标识,入夜点燃,可知大概时间。
田漏
田漏是我国古代农村使用的一种民用计时器。
每年四月上旬,
耕耘的人们就全部出动。
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田漏,用击鼓的方法指挥群众。
具体为选两个德高望重的人,一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钟漏掌握时间。
其实,田漏就是一种单级浮箭漏。
它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为泄水壶,一只为受水壶。
受水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随着受水壶水位上升,箭尺也随之上浮,可读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