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背景下关于公平正义问题的探讨

和谐社会背景下关于公平正义问题的探讨

和谐社会背景下关于公平正义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框架内,本文遵循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准则,分析公平正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并尝试探讨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平正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唯物主义;中国化
“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亘古不衰的主题,是一种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的言行的肯定价值判断,是衡量个人或社会集团道德状况的主要尺度。

公平正义跨越了从东方到西方的地域之隔,经历了从遥远的世界大同理想和古希腊理性思维到现代文明的时空变幻[1]。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乃至不同的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到洛克、卢梭、康德再到罗尔斯,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正义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并提出了语境各异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

这些理论的共性之处,就是都认识到公平与合理性、合法性相联系,具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含义。

一、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正义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

无论从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正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受到社会的空前关注[2]。

正义是衡量一个集团或一个人道德状况的伦理范畴,此概念在古希腊已出现并初步形成理
论。

赫拉克利特把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不仅并行使用,而且视为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概念。

他认为,如果没有正义的事情,人们就不知道正义的内涵。

正义和非正义的概念是人民自己形成的,是客观存在这个自然里的。

对整个宇宙来说,一切都是美好的与合乎正义的。

德谟克里特说:“正义要人尽自己的义务。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11页)义务就是按公正的原则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柏拉图用正义美德论证了他的“理想国”,把“理想国”的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由此而又体现出人的四种品德:勇敢的、智慧的、有节制的和正义的品德[2]。

二、我国现阶段公平正义缺失的表现
(一)在经济领域我国公平正义缺失的表现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但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财富的过度集中,不利于社会稳定,有悖于共同富裕的宗旨。

贫富差距过大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发人们负面心理因素,损害人们的公平正义感,滋生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心理失衡和不稳定。

在工业“圈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所得到的补偿是否合理,仍是社会公平的一个焦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现了一支为数不少的下岗和失业工人。

这些农民和产业工人曾经为改革发展承担了
相当大的成本或代价,他们的成本代价远远大于获取。

(二)在政治领域我国公平正义缺失的表现
“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司法公正负有维护公平正义和纠察社会不公及腐败的法定职责。

司法实践有失公正,意味着社会正义计量器的刻度因人而异,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真正的实现。

可以说司法是社会纠纷的最后仲裁者,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3]。

(三)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公平正义缺失的表现
一个正常健全的社会,一定要保障包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基本需求和生存条件。

这是评价社会公平的尺度。

然而由于我国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一些有失公平的现象和问题。

三、完善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平正义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公平正义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推行民主法治,这是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

必须制定既能充分反映人民利益,又能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制度、程序和法规,否则,人民的根本利益便是一句空话。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实质上就是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有关执政的指导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
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也体现了其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2、公共政策的倾斜,搭建公平正义的良好平台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应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的抵消各种“积累性不平等”(积累性不平等是以门第、身份、血统、出身、特权等先赋元素来决定价值资源的分配结构,核心原则是世袭性,一切都是由先天的因素安排好的,贫困只能滋生着贫困,富贵不断延续着富贵,最终是不平等的制度化累积)。

因此,这种累积性不平等是一种扭曲的、畸形的不平等。

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

要通过建立统一、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转变弱势群体的状况,以缓解社会矛盾[4]。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加快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重点是扩大覆盖面,努力形成全覆盖的保障体系。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建立与社会保险、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重点是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农村五保救助制度、农村特困救助制度、城乡医疗制度、灾民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

三是引导、鼓励多元主体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重点是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主。

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老干部处)参考文献:
[1]周立. 公平正义是营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j]. 中国市场,2007,16(11):102-103.
[2]梁温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0):154-1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