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编制依据 (1)1.1法律法规 (1)1.2规范标准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总体概况 (1)2.2 建筑结构特征 (1)2.2.1基础图 (1)2.2.2柱网定位图 (2)2.2.3 结构图7.95m处 (2)2.2.4 结构图11.35m处 (3)2.2.5 高支模区分布及特点 (3)3、支撑架设计 (4)3.1结构层7.95M处支撑架 (4)3.1.1楼板120厚 (4)3.1.2梁支撑架设计参数 (4)3.2结构层11.35M处支撑架 (4)3.2.1楼板120厚 (4)3.2.2梁支撑架设计参数 (5)3.3高支模搭设图示 (5)3.4钢管格构柱设置 (6)3.5基础处理 (7)3.6施工要求 (7)4、施工计划 (8)4.1施工进度计划 (8)4.2材料及设备计划 (8)4.3劳动力计划 (8)5、模板支撑体系的主要搭设方法及检查验收 (9)5.1.1 材料要求 (9)5.1.2 设计原则 (9)5.1.3 高支模搭设方法及构造要求 (9)5.2模板支撑体系的验收 (11)5.2.1 验收程序 (11)5.2.2 验收内容 (11)5.2.3 扣件力矩检验 (12)5.2.4 验收记录 (12)6、质量保证措施 (12)6.1组织机构 (12)6.2人员分工职责 (12)6.3模板安装质量标准 (13)6.3.1 主控项目 (13)6.3.2 一般项目 (13)6.4模板拆除质量标准 (14)6.4.1 主控项目 (14)6.4.2 一般项目 (14)6.5模板工程质量控制程序 (14)7、施工组织 (15)7.1高支模验收主要责任人员 (15)7.2各参建方安全职责 (16)7.2.1 建设单位安全职责 (16)6.2.2 监理单位安全职责 (16)7.2.3 施工单位安全职责 (16)7.3模板施工安全技术准备 (16)7.3.1 技术准备 (16)7.3.2 安全准备 (16)7.3.3 施工准备 (17)7.5模板支撑搭设安全技术要求 (18)7.6模板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19)7.7混凝土浇筑 (19)7.7.1 混凝土浇筑方式 (19)7.7.2 浇筑路线 (20)7.8、监测措施 (20)7.8.1日常检查、巡查 (20)7.8.2 监测点得布设 (21)7.8.3 变形预警 (21)7.8.4监测仪器 (21)7.8.5 监测具体措施 (21)7.8.6 监测职责及分工 (22)8、应急救援预案 (22)8.1高支模施工中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 (22)8.2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准备 (23)8.3应急处理设备和设施管理 (24)8.4应急准备和响应 (24)8.4.1 倾覆事故 (24)8.4.2 高空坠落事故 (25)9、梁板模板搭设参数图例及支撑体系计算 (26)9.1高支模部位构件 (26)9.2楼板120厚 (26)9.3梁300×900 (33)9.4梁450×1400 (46)9.5基础处理措施 (60)1、编制依据1.1 法律法规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⑵《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87号)⑷《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文)1.2规范标准⑴《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⑵《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⑶《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⑷《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⑸《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GB 50005-2003)2、工程概况2.1 工程总体概况2.2 建筑结构特征2.2.1基础图2.2.2柱网定位图2.2.3 结构图7.95m处2.2.4 结构图11.35m处2.2.5 高支模区分布及特点备注:红色为高支模区。
备注:地面标高-0.7m,基础梁、承台面标高-1.7m,支撑架高度超过8m,高支模;荷载为自重,已考虑分项系数。
备注:红色为高支模区。
3、支撑架设计3.1 结构层7.95m处支撑架3.1.1楼板120厚3.1.2梁支撑架设计参数3.2 结构层11.35m处支撑架3.2.1楼板120厚1 975×11001333,顶层加密2750、3000mm 立杆顶a≤300mm,U伸出钢管≤200mm。
3.2.2梁支撑架设计参数序号梁截面梁底立杆沿梁间距梁两侧立杆间距立杆顶1 300×800 1根/975、1100mm 800mm 同板支撑架顶层处理。
2 400×1200 1根/485.75、550mm 900mm 同板支撑架顶层处理。
3.3 高支模搭设图示部位截面(mm)项目设计主要搭设参数板120 板下立杆975×1100,U型顶托,顶部自由端300mm内。
水平杆双向设置,扫地杆离地200mm,步距1333,顶层加密。
板底木枋间距200mm。
横梁主楞顶托支撑,双钢管水平布置,间距975mm。
板模板支撑搭设立面图梁300×700~900梁底木楞木枋长度2500mm,40×80mm,梁底木枋不少于3根。
梁底主楞双钢管,沿梁跨度方向975mm、1100mm(900高梁由1100调整为550),间距以纵、横轴线定。
梁底立杆间距梁底设立杆1根,梁两侧立杆间距为800,立杆沿梁跨度方向1100、975mm,梁底立杆顶设U托,两侧立杆与水平杆双扣件连接。
梁侧模板次楞木枋水平设置,间距250mm,竖向两道Φ14对拉螺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500mm。
梁模板支架立面图400~450×1200~1400梁底木楞木枋长度2500mm,40×80mm,梁底木枋不少于3根。
梁底主楞双钢管,沿梁跨度方向975mm、1100mm,间距以纵、横轴线定。
梁底立杆间距梁底设立杆1根,梁两侧立杆间距为800、850,立杆沿梁跨度方向550、485.75mm,梁底立杆顶设U托,两侧立杆与水平杆双扣件连接。
梁侧模板次楞木枋水平设置,间距250mm,竖向三道Φ14对拉螺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500mm。
梁模板支架立面图备注:支架四周和框架梁柱固结,与非高支模区贯通,抱柱间距不大于2步尺寸,立杆顶设置U型顶托,U型托出钢管≤200mm,立杆顶自由长度≤300mm,钢管、扣件、顶托、木枋等质量满足JGJ130-2011的要求,进场经材料、安全、技术、监理等验收合格,架体搭设分段进行验收;立杆不得搭接接长;支架与周边竖向结构和7.95m梁井字型固结,间距≤2.67mm。
3.4 钢管格构柱设置7.95m处钢管格构柱设置部位11.35m处钢管格构柱设置部位3.5 基础处理高支模区基础设计为高速公路路基(面层后期施工),承载力能满足上部结构承载力要求,模板支撑架设置在高速公路路基上,其下可垫设50mm厚木跳板。
3.6施工要求⑴混凝土浇筑时先浇柱竖向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架施工时采用钢管抱箍与先浇筑的混凝土柱井字型固接,间距竖向不大于2667;水平连系梁井字型固接,间距不大于2200,确保高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最后再施工梁、板结构的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
⑵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钢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堆放。
⑶浇筑过程中,派人检查支架和支承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立即停止浇筑,撤离人员,在保证不发生坍塌事故的前提下加固处理,及时解决。
⑷支模系统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区域,专人监护。
4、施工计划4.1 施工进度计划具体以实际施工时间为准。
4.2 材料及设备计划本工程高支模范围主体结构模板工程施工所用主要材料有18厚胶合板、木枋、Φ48×3.0钢管、扣件、可调托撑、Φ14高强螺杆;主要施工设备有钢管切割机、木工机械等。
具体数量及进场计划见下表:主要材料及设备计划表架体材料质量满足JGJ130-2011的要求。
4.3 劳动力计划5、模板支撑体系的主要搭设方法及检查验收5.1 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方法5.1.1 材料要求5.1.2 设计原则⑴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高支模部位基础结构情况、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
⑵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5.1.3 高支模搭设方法及构造要求高支模施工主要包括模板安装以及支撑架体的搭设施工。
⑴工艺流程地基及基础处理→测量放线,定位立杆位置→施工单位、监理验收→架体搭设→架体施工中间检查→架体验收。
⑵模板安装准备工作①由测量组放出模板及预留洞的位置线;②混凝土接头在支模前应凿毛并清理干净;③按审批施工方案搭设支撑架;(立杆按平面布置图布置)④由工程师或工长进行质量和安全技术交底;⑶模板安装要点①梁模板安装应先安装底模,待钢筋绑扎完后再封侧模;当梁高大于700mm 时,梁侧模应加对拉螺栓,梁截面高宽比大于2时,梁两侧模板加设钢管斜撑,沿梁间距不大于1000;②保证拼缝严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派专人看护模板,随时检查模板的支撑情况。
⑷模板支撑体系构造要求5.2 模板支撑体系的验收5.2.1 验收程序模板支撑体系的验收高大模板支架投入使用前,由项目部组织验收。
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和施工企业的相关部门人员验收合格后再向监理和业主进行报验。
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具体程序如下:安全技术交底→班组自检、互检→专业工长过程控制→项目部检查、指导→技术、安全部门联合验收→监理验收确认→进行下道工序。
5.2.2 验收内容⑴检查模板和支架的布置和施工顺序是否符合施工设计和安全措施的规定,如确认构件截面尺寸和施工荷载值,核实支撑系统、剪刀撑的布置方式,尺量立杆间距、横杆步距,检查节点措施。
⑵各种连接件、支承件的规格、质量和紧固情况;关键部位的紧固螺栓、支承扣件应使用扭矩扳手或其他专用工具检查。
⑶支承着力点和模板的整体稳定性。
⑷标高、轴线位置、全高垂直度偏差、起拱拱度、表面平整度、板块拼缝、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
5.2.3 扣件力矩检验安装后的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应采用扭力扳手检查,其扭矩必须达到40~65N·m,抽样方法应按随机分布原则进行。
5.2.4 验收记录模板支撑体系验收合格后按相关规定填写验收记录表,验收人应在验收记录表上签字,最后由项目资料员进行归档。
6、质量保证措施为组织实施好本工程高支模施工,项目部成立高支模专项施工管理小组。
6.1 组织机构6.2 人员分工职责1)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高支模施工任务,组织、检查各专业组的工作,制定规章制度,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是高支模施工安全责任人;2)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对高支模施工技术工作全面负责;⑶生产经理:负责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高支模现场施工,编制模板工程施工生产安排计划,对人员、机具、材料进行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检查现场各专业组现场工作,对方案实施全面负责;⑷质量员:按方案要求及有关质量安全技术要求对现场各项工作进行质量安全监控,负责对高支模施工进行质量安全日常检查、验收和评估,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