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基本问题思考一、什么是心灵?心灵、意识、自我、精神等概念很多时候被人们当做同一个东西,因为它们指涉一个共同的内在对象,即在思想、意识、感知中千变万化的背后不变的“我”。
我们的思想内容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时候我们想这个对象,有时候我们想那个对象,有时候我们快乐,有时候我们悲伤,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所想的都不一样,不管我们想着什么,我们都会觉得以前的“我”依然还是现在“我”,虽然我们的思想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所有的思想背后,始终有一个“我”存在。
在哲学上,我把这个抽象的还没有完全被说明的“我”说成是“心灵”。
在常识中也被认为是意识,但是,对于心灵而言,意识还是表层的,相当于心灵的功能。
我把人的“心灵”所产生的内容称为精神,相对于外在的物质实在而言,心灵只能产生抽象的精神性内容,而不能产生一个物质实体,人们的客观实践才会接触到物质实体。
人的精神性部分对于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自我”部分几乎都是抽象的内在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都有自己的内在精神内容,所以,精神性是人很重要的部分。
并且,人们在生活中的变化和感受,也几乎都是精神性的,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内化为一系列或一连串的心理变化状态,就是当下的对内对外的把握。
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也有思考过。
二、心灵与精神对自身的不断反省,我认为人的精神性部分由他过去的经历构成,并且生理性的欲望构成了很大一部分自我意识的内容。
前半部分是对精神内容来源的思索,后半部分是对心灵与生理机能关系的思索,现在就说我的前半部分如何。
(后本部分难啊!)我们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是谁。
学生可以列举N 多个答案。
我常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什么,我的精神是怎么来的,就我们走过的路而言,人的心理完全是在过去的实践中产生的,即心灵在我们的实践中创造了精神的内容。
用哲学的方式说就是,我们是过程的全体。
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里也有思考过。
写到这里,我想我的另一个特性出来了,即我常常岔开到别的方面去。
过去在上课的时候,听课到一半总是岔开到别的事情上去,当思绪再回来的时候,已经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
为什么要停下来想别的事情呢,因为不能太形而上吧(我对形而上的理解一直很苦难)。
回到上一段的内容,我把精神内容的来源归结到过去的实践,其实也是走简单化,片面化的路线,有点形而上。
实际上不仅精神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并且精神的结构、形式和其他的成分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心灵的存在通过实践而显现、发展、创造自己。
但在上一段中,我仅仅是说精神来源于实践,仅仅说心灵的内容,是片面的,单一的。
我常笑自己说,是辩证法让我的思绪飘忽不定。
辩证法太深奥了,用辩证法的形式去发展的话,实在太难。
通形而上学一样,我不完全搞懂辩证法。
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充满了辩证法的形式和思想,结果,没几个傻蛋能够轻易读懂,黑格尔自己也无奈。
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里也有思考过。
我们经历到的每件事情,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会内化成为我们所思所想与经验,这是抹去不掉,在一维的时间里,没有如果。
三、心灵如何创造精神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析分出各种认识能力的先验形式。
这些形式是先于经验的,但与经验同时发生,这种在先,人们理解为逻辑上在先,而不是时间上在先。
康德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在各种认识能力中,如感性、知性、理性,划分出不同的先验认识结构或成分。
时间和空间是感性认识的先验结构,范畴是知性认识的纯粹形式,理性认识是由理念指导的。
简而言之,康德对认识的看法是,人们用这些先验形式、纯粹形式之网,去捕捉外在世界,从而得到知识。
所有的生命都是这样的认识结构。
康德的认识论也被人们批判,因为他的理论是静态分析。
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而且康德并没有说明纯粹形式的真正起源。
那些纯粹形式假设就是先验的,但也无法证明也是先天的。
先天的即是说人出生时就隐藏着这些认识的先验结构或者潜能。
但生命,或者说心灵,是否如此呢?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里也有思考过。
哲学家们运用深刻的思维能力从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的东西,寻找绝对的真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方式和方向。
哲学就是人类思想展开探索问题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带来了许多丰富的理论。
而围绕着心灵的创造性,人们继续探索下去,但是该用什么方法去寻找问题和答案呢?心灵如何创造,是以假设心灵存在为前提的,人们既然有认识的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就是来源于人本身。
如果还用上帝来解释人们的认识能力,无异于在辩论天圆地方。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许多人的研究转到对脑的探索,并在生物、心理、神经等领域获得许多重要的发现。
自然科学直接从生理机能入手,通过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索。
但是哲学的研究路径,依然以反思性的传统为主,在更抽象的精神领域继续展开,现代哲学研究也吸收了很多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成果。
心灵哲学与许多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它们的边界交叉或者在交叉的部分开辟出新的领域,自然科学给哲学带来很多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同样注重以精神为研究对象的就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虽然富有争议,但他对潜意识的发现,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心理的认识。
在人身上和心理中,还有很大部分意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我们的许多行为和动机却受到它们的影响,人的行动受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
理智还能够发挥绝对的作用吗?人还能够绝对的把握住自己吗?我们还能够完全知道自己吗?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也有思考过。
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精神的干预来进行治病,这是区别于干预生理机制的药物治疗。
弗洛伊德也认为精神分析非常困难,但他开辟了这一崭新的领域。
四、精神如何产生?与历史相比,我们的精神所走过的路只能算是微笑的一粒,所以不要妄自尊大。
前人的思想所走过的路已经包含了今天为我们所获得的大部分,所以,当我们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时候是无知的,要想走得更远,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思考和学习。
那么,精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精神的内容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是关乎生命的内在本质,因此显得太大太复杂了。
谁若是得到了关于生命本身的全部知识,他就是上帝。
因此,认识自身的过程是艰难的。
但是对自己的把握的要求从来没有消失过,我们的思想还是要在无限中追索关于自身的只是,以期更加明智的生活。
那么个人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即心灵如何产生、创造内在的内容,使自己变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活着的人。
我们在前人的思想中会得到些什么答案?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里也有思考过。
佛学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最终达到涅槃的程度。
佛认为人生是苦,如何是苦?眼看为色,色的本性是空,人为色缚,多是虚幻,人把不真实的当做真实的,所以是苦。
这里隐含了精神来源的一种视角,即我们的精神来自于观看到的一切,精神的内容是外界引起的,外界作为精神的内容而存在。
但是精神如何通过外界外界而形成它自己的内容呢?西哲中有许多闪光的思想,精彩异呈。
康德的哲学以解决人如何认识的问题着手,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
他认为人有三种认识的能力,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并且非常深入的分析了不同认识能力的先验形式。
先验是先于经验意思。
认识如何可能,必须有认识的能力,人心不是一块白板(洛克认为人心是,一块白板),必须有一些先验的东西,使认识成为可能。
他从低级的感性分析入手,深入解析了认识中的内在先验形式,这些形式与经验无关,所以也叫做纯粹形式。
康德的分析也同样给我们对精神认识的启示,即心灵有认识的能力,但心灵如何认识呢?按照康德的观点,心灵拥有先验的形式和结构,利用这些先验的结构,心灵才能够组织它所见到的感性材料。
但心灵的先验结构如何来,康德没有说,只是说先验形式与经验是一同发生的,但先验结构不是经验。
康德的学生费希特继承和改造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知识学原理,即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费希特从人本身出发,特别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哲学的思考,他挖掘出认识的主体,即自我。
费希特的“自我”概念不是我们经常经验到的那个不断变化的自我意识,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意识背后的那个绝对的“我”,是使人的意识保持统一性的东西,它不是任何一种特定的自我,而是许多特定自我意识的承载者,即我们所要说明的心灵,自我意识相当于心灵创造出的精神。
费希特把绝对的自我当做最高的原理,就是知识如何可能,认识如何可能的最高原理。
所有认识都是从这个最高原理开始,但作为最高原理的绝对自我是如何显现自己呢?按照常识来说,即我如何知道我存在呢?笛卡尔认为这个是不能论证出来的,而只能通过直观得到,“我在”是一个不用证明的公理,谁会怀疑自己的存在呢,“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无法怀疑自己的存在,笛卡尔由此得出一个为人们熟知的影响深远的结论,即“我思,故我在。
”但是费希特对这个自我如何存在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作为他的知识学的第一原理:自我自身。
自我设定自身,是自我自己设定自己,用逻辑公式表示就是A是A。
即有能动性的心灵自己设定自己。
费希特与笛卡尔一样,也认为自我是无法通过证明得来的,也无需任何证明,心灵对自己的存在是可以确定无疑的,费希特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变成“我在,故我在”,费希特得出他的第一原理后,又得出另外两个原理,即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会不断发展,所有的思考都会被继承、改造、发展,所以我们的认识能力总是不断的进步。
西方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也可以被玩弄得非常深奥,使人们周而复始的从人自身开始,探索出一条又一条认识路线。
黑格尔是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造的体系更是一座挖不尽的矿产。
围绕着心灵如何创造精神的大问题,我们从他的哲学中又会发现什么呢?黑格尔的哲学深奥难懂,特别是《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哲学非常具有体系性,他认为真理就是过程的全体,所以他的思想体系庞杂,与之前的哲学家相比,黑格尔发展了和创建辩证法和矛盾学说,因此,他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从问题本身去分析,把认识向前推进。
同样围绕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即“我”是怎么认识外界的。
黑格尔在《精神想象学》中,从低级的感性确定性开始。
按照常识的理解,感性确定性即是感性如何得到确定的知识。
感性知识在康德看来是与自在之物(我们所理解的客观存在)无关的。
休谟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普遍怀疑感性认识能够获得真理。
心灵对外界的认识所发生的最初的那个点上,是不是确定的,是不是符合客观的。
真理就是观念的东西与客观的存在相符合,按照休谟的怀疑论,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心中的观念是符合客观存在呢?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的,对客观的认识也是主观的。
马克思就是用实践观解决了认识论中的这个问题。
以上这些我在咖啡吧阳台也有思考过。
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说明人如何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并且是确定的,而不纯粹是主观的。
感性确定性的过程是如何的呢?我们感受到白天的时候,我们说这时是白天,到了晚上,这时又是黑夜,我们能感受到白天和晚上,并且都说出来,把他们都说成是“这时”,“这时”才是我们感性的对象,“白天”和“晚上”只是我们用语言把感受得到的东西说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