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往往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面对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观迷失、精神荒芜的现象。
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实施方法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阐述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寻求借鉴。
标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社会主义专有,也不是我们中国独有。
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称“政治教育”,美国、法国称“公民教育”等。
总的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较为系统而有效的,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经济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出现了瓶颈性的滞后问题。
因此学习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内容相对滞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受传统教育体制束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相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显得陈旧和单一。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乏对当前复杂社会现象的诠释。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应试范畴内,投机思想严重,缺乏长期影响力。
同时反映当下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又未能及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
因此,如何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接收方式转变,灌输教育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直接灌输为主,这种传授方式只需接受教育者给出的规范并依照规范行事即可,使得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相关活动和环境熏陶的“隐蔽性”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
另外,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倾向于主动寻求自身需要的知识与信息。
这就变相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坚持灌输教育的难度。
(三)西方媒介逐渐强势,主导价值观日益淡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网络话语自由信息开放的平台和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不断传输西方价值观和所谓“民主”思想,特别是将西方强势文化通过捆绑于商品之上进行文化渗透,这势必对我国人民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大大增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同时,受国外多元文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作用日益淡化。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家庭、学校、朋友和大众媒介的因素中,50%以上的人认为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可信度更高,更能影响自己的意见。
由此可见,当前大众传媒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
但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媒体往往遵循着收视率第一的原则,一味吸引眼球,出现丑化历史和中国等消极信息,误导了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首先,重视宗教教育。
德国将宗教的信条视作道德的根本,通过对青年人进行宗教教育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其次,重视民族精神。
美国历来重视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公民教育,着重强调其美国精神;日本则有着以民族危机感为切入点宣传其“日本精神”的传统;再次,重视教育理论。
国外的教育理论体系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比如:杜威在道德教育理论中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按照社会的实际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要让大学生处于社会之中真正理解和学习到这世间的处世之道。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本国利益。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表面上是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实质上是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抵制共产主义制度,强化其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日本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以此作为反共的主要工具来满足其政治需求,其实质也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对知识接受程度的差异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具体进行相应的调整。
俄罗斯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安排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其大致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特点第一,通过系统型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即通过涉及职业、社会、民族多层次的道德内容,进行系统的道德观念、生活准则以及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知识的培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使其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
第二,西方国家采取宗教渗透型教育方法,通过开设宗教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宗教教育中,使其通过宗教教育将国民对宗教的信仰转变为对国家的认同和政府的顺从。
第三,政府采取通过大众媒介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导教育法。
比如:政府通过报纸、网络、电视节目融入官方道德观念,使受众在欣赏节目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要求的公民。
第四,通过文化教育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如开展全国礼貌月活动、全国推行华语月活动及敬老周活动等。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特点第一,在家庭教育上,美国的家长以平等的姿态同孩子进行交流和对话,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给予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同中国“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念相比,美国家长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上。
第二,在学校教育上,美国每年对教育的投资仅次于国防支出。
美国学校的现代化设施几乎样样具备,不仅配备投影机、电脑和电视机等基础设备,还普遍配有实验室和多功能厅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美国许多学校不但将爱国主义同美国极力推崇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融合在一起,还在学校开设与美国历史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爱校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
第三,在社会教育上,美国充分利用它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通过网络这一理想平台向大学生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国家观念,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美国的爱国主义观念,从而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审视教育内容,强化道德认知的牵导作用隨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实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均等的愿望。
大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积极正面的信息,而且也能被网络上的负面思想浪潮所影响。
因此,若隐若现的道德危机、瞬息万变的多元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全力做到:注重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并将其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道德的认知、思考、判断和创造来使大学生适应时刻变化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生存状况。
(二)优化教学方法,凸显教育引导的核心作用第一,用生活化的方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了教育领域空间,狭隘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满足服务国家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束缚了人文关怀精神作用的发挥。
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既要兼顾个体的需求,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
第二,用人本化的方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客观地引导学生与教育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完成认知结构的调整、新知识的转化和道德能力的提升。
同时,我们要不断强化教育的平等性与民主性,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的挖掘,真正建立双向且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用全球化的方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全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突破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鸿沟,又要善于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在比对中吸纳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内容。
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分析选择、辨别抵制、吸收适应和批判发展等能力,以应对全球范围的各种文化思潮和学派理论的冲击。
(三)完善教育环境,创设教育生存的良好机制首先,我们要在家庭中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一方面,父母要以实际行动做出榜样,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思想,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其次,我们要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学校环境。
一方面,应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扶持力度,完善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构建坚实的校园硬件环境。
另一方面,要将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和风貌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提升教育者的自身魅力强化教育效果。
再次,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净化教育的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社会环境为依托,将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我们要形成以家庭教育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和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充分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功国家的具体做法和实战经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审时度势,健全完善与之相融的教育内容,创新发展与之相符的教育方法,完善净化与之相合的教育环境,选择构建与之相适的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何景毅.新时期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郑州:河南大学,2014:24.[2]吕春燕.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160-162.[3]尹明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与张扬[J].工作研究,2014(1):58-60.[4]卢书欣.外国思政教育特色、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3(2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