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1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3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实验、调查研究、体外实验。

5 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只要有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

其在物质转运、能量代谢、细胞识别、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7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驱动力为浓度梯度,受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影响)和滤过作用(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驱动力为渗透压);(2)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异化扩散、吞噬和胞饮。

8 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其次还可以同过静脉注射染毒。

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从可使某些化学我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颗粒物的大小。

皮肤:化学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脂/水分配系数、角质层的厚度;动物的种属;温度及血流量;角质层损伤因子。

9 化学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在化学物分布的开始阶段,血液供应愈丰富的器官,分布的化学物愈多,其起始浓度愈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的分布越来越受到化学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影响,形成再分布过程。

10、化学物的主要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1、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机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12、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实质:第一阶段(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使分子上出现一个急性基团,使其易容于水,并可进行结合反应;第二阶段(第二相反应,结合):化学物经过结合反应,排除体外。

13、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14、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集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剂量。

15、效应和反应: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所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16、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分别表示外源化合物的剂量大小不同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的之间的关系,和外源化和物的剂量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7、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

主要类型有:直线型、抛物线型、S型曲线。

18、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1)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脂/水分配系数、电离度、挥发性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2)机体状况:种属和个体差异、性别与激素、年龄、营养与健康、生物节律;(3)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溶剂、毒物浓度与容积、交叉接触;(4)环境因素:气温,气湿,气压。

19、毒理学试验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选择对外源化和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与人类接近的物种;选择自然寿命不长的物种;选择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选择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20、常用的染毒方法:经口染毒(灌胃、吞咽胶囊、喂饲),经呼吸道染毒(静式吸入染毒,动式吸入染毒),经皮肤染毒。

21、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亚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分析长期接触条件下化学物的毒作用特征及可能的毒作用靶器官,求出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在无慢性毒性的资料时,一次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2)慢性毒性研究的目的:确定受试化学物的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并为制定人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提供毒理学依据;确定受试物慢性毒性作用的特征和靶器官以及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等。

22、遗传损伤的类型:(1)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改变从m RNA到蛋白质翻译过程中遗传密码子读码顺序的突变),整码突变(DNA链中增加或减少的碱基对为一个或几个密码子),片段突变;(2)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3)基因组突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23、致突变作用:环境化学物质或其它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异常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24、环境化学致癌物评价的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每天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和毒性反应(体重,食物消耗量或饮水量);(2)肿瘤发生情况:对每一肉眼可见及可触及的肿瘤,均应记录其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外形、发展状况并记录动物死亡时间;(3)病理检查:实验过程中死亡或濒死而提前处死的动物及实验结束后的全部处死动物均应进行系统的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靶器官。

还应注意观察癌前病变。

5、间接致癌大多数有机致癌物本身不具有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发生共价结合的能力,他们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代谢活化形成亲电子活性的代谢物才能作用于细胞大分子而发挥致癌作用,此类致癌物称为间接致癌物。

26、环境健康危险评价的基本步骤(1)危害鉴定:回答是否有证据表明受评价化学物质会对暴露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2)剂量-反应评定(概念):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某种暴露剂量下的危险度的基准值;(3)暴露评价:掌握有害物质实际进入或作用于人体的量;(4)危险特征分析:通过综合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的结果,分析判断人群受到某种危害的可能性大些,并对其可信度或不确定性加以阐述,最终以正规的文件形式提供给危险管理人员,作为他们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

27危害鉴定主要科学依据及各方法的优缺点:主要科学依据为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动物实验研究的资料。

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可直接反映人群暴露后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特征,不需要进行种属的外推,是危害鉴定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然而,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本身的一些局限性,使其资料在健康危险度评价中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首先,流行病学研究很难得到准确的暴露信息。

其次,现有的资料往往来源于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有时很难用于预测化学物对一般人群的影响。

另外,由于流行病学研究一般需要在疾病发病率与对照或本低水平相比有两倍以上的增加时,才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因而对于一些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常常需要调查大样本的人群。

与流行病学研究相比,动物实验研究可在较好的控制条件下进行暴露和健康效应的测定,对于一些缺乏流行病学资料的化学物质或尚未投入市场的新型化学物质,动物实验研究的资料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实验2,蓄积毒性实验3,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4,致突变试验5,致畸试验6,致癌试验1,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答:以动物试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实验两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一般选用哺乳动物体外试验,试验分四个水平:1,器官水平2,细胞水平3,亚细胞水平4,分子水平。

2,如何定量描述生物性迁移过程?答:生物性迁移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种类型。

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的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表示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BAF)表示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物的浓度(mg/kg)/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mg/kg)。

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可用生物放大系数(BMF)表示BMF=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何基本特点?答: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做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根据其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脱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4,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1,简单扩散机理: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和膜其反应,不消耗能量。

2,滤过机理: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毛细血管和肾小球细胞膜上有较大的膜孔,允许分子量小于白蛋白的分子通过。

3,主动运转机理:将物质由低浓度侧经细胞转运到高浓度侧,但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4,胞饮作用机理:由于细胞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人到细胞内。

5,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几条途径?并阐述影响吸收的因素。

答:途径:1,呼吸道吸收影响因素:气体和蒸气的吸收速度与肺泡气和血液中毒物的浓度差异呈正比;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的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明显差异2,消化道吸收影响因素:在消化道的吸收的多少与其浓度和性质有关,浓度越高越易吸收,脂溶性物质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或难溶于水的物质不易吸收。

肠胃中的食物,毒物变成不易吸收的复合物或改变肠胃的酸碱度,影响吸收,肠道蠕动情况也影响吸收,外来化合物的物理性状也有影响3,皮肤吸收影响因素:除了与皮肤完整与否及不同部位的皮肤有关外,还取决于化合物本身的理化性状,以及化合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

6,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肾小管的重吸收7,贮存库的概念及种类(举例分析)P31答:贮存库:当毒物对蓄积地点相对无害时,此蓄积地点就是贮存库。

种类: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毒物在肝、肾中的积累;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