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本科考的是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主要内容可大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第三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城市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就是,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城市是以要素集聚为基本特征的,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集中地。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加上公元后的2000多年,城市的产生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3、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城市的发展阶段分为: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4、欧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核心的模式。
古罗马时期—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
古罗马的营寨城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公共建筑绝对君权时期—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和公共广场5、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形成的基础历史背景:18世纪在英国起步的工业革命尔后带来的城市的问题,以及城市规划管理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的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的建设6、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分散主义(2)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集中主义(3)早期的其他理论: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1882戈涅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889格迪斯的区域学说,19157、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雅典宪章—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8、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布局严整,分区明确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元大都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15、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主要是掌握和熟悉的内容)1、城市规划的概念从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对城市规划所作的定义: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3、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和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现代城市规划既是一项社会实践,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同时又是一项专门技术。
因此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必然是由这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法规体系、行政体系、运行(工作)体系法规体系是核心,为其他两个子系统提供法定依据和基本程序行政体系和运行体系是对法规体系的执行4、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法规体系的构成可以有两种划分方式: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一种是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性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主干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
另一种是根据国家的法律体系的组成方式进行划分,分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配套法规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由国家规划主管部门建设部制定。
5、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行政体系是指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
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纵向”行政关系及其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横向”行政关系共同组成城市规划的行政体系。
城市规划的行政体系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涉及与各级政府及政府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两个方面。
我国实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分级管理体制。
县以上各级城市人民政府是负责组织城市规划编制的行政管理部门。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大、中城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6、我国城乡规划运行体系的构成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体系都是城市规划运行的制度架构;而城市规划运行则是城市规划自身的组织结构。
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两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中又有各自的构成。
(1)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分为战略性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控制性规划的编制。
我国的城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发展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作为对城市建设实施控制的直接依据,属于实施控制性规划。
根据编制的深度和内容,城市详细规划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2)城市规划实施控制一般来说,城市规划实施控制可以分为通则式和判例式。
我国的城市规划控制基本上属于判例式,即任何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专门申请规划许可,规划审批人员在审理个案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规划审批的主要依据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还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7、城市规划的作用(1)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2)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3)城市规划形成了城市未来的空间架构8、城市规划的任务(1)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3)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4)确保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5)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城市规划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确立后,就具有法规效力。
9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四个子系统组成。
(1)城市规划决策系统。
即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是个连续的过程。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前期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后期管理工作。
(2)城市规划执行系统。
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系统。
由于建设工程性质的多样性,根据其形态和管理操作要求不同,可以将建设工程分为建筑工程、市政管线工程和市政交通工程三项内容分别管理。
(3)城市规划反馈系统。
即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系统。
(4)城市规划保障系统。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运行保障条件很多,诸如组织、人员、体制、机制、法制等。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主要是掌握和熟悉的内容)1、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2、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在引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到和统筹作用。
已经成为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
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二、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1、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区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区域规划的建设布局方案和计划时序,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和专业部门规划得以贯彻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也有可能对区域规划的原方案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2、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还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作更长远的考虑。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城市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
4、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城市专项规划范畴。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关注城市的自然生态,也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
此外,它不仅重视城市现今的,还关注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构思是建立“大规划”的研究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
三、城市分区规划编制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城市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城市分区规划包括下列内容:(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10大类 46中类 73小类10大类: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对外交通用地 T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S绿地 G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特殊用地 D 水域及其它 E五、城市用地评价城市用地评价内容包括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