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机制体制障碍,高等教育服务供应组织缺乏提高质量的动力、压力,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评审机制。

为此,要实施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体制;要通过机制建设,保障顾客在高等教育购买过程中的应有权力;要引入IS9000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这个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和民族振兴等重大问题。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大问题。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2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指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指挥、控制和组织的管理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即政府(高校举办方)委托管理部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微观层面指各高校建立的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宏观质量管理体系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标准和条件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09000:2000)》的定义,有效性是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标准
体能保障教育部门提供的服务及人才,满足顾客要求。

且可以持续改进顾客满意度和教育部门的业绩。

高等教育的顾客指社会用人单位和接受高等教育者。

2形成有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
按照IS09000的思想,建立有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相关组织。

这些组织应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和压力,清楚了解目标顾客群的要求,根据顾客要求设计的产品质量目标明确、可测评,现有资源能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建立了保障质量目标实现、持续改进质量管理过程的完善机制并严格按体系管理要求实施。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1顾客满意度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满足顾客要求的保障能力用顾客满意度来测量。

如按照《2006年中国教育蓝皮书》,70.91%的公众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高校教育质量,其主要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而高校收费偏高;在《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200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对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城市的满意度均值不及格。

2体系对组织业绩和顾客满意度的持续改进能力
教育部门的业绩,可用教育事业的投入和产出比衡量,产出必须是教育事业提供的顾客满意产品量。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5-2008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每年以21%左右的幅度增长,其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于教育的平均投入;依据《中国教育年鉴》,2005-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每年按16.45%的幅度增长;按照《中国教育蓝皮书》公众对毕业大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满意度,08年在07年基础上有所下降,09年在08年基础上继续下降。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难以保障顾客满意度和组织业绩的持续改进。

以上资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明显不足。

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体制机制障碍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保障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满足顾客要求;微观层面保障各高校提供的服务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顾客的要求。

宏观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原则性、一般性和指导性,微观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具体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宏观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必须依靠微观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供应组织由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组成,学校以
公办高校为主。

政府管理部门拥有公办高校校长任免、财政拨款、招生指标以及专业开办审批权,这些权力要对社会负责。

学校拥有学生的具体教育权,对主管部门负责。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办学的第一目标是政府主管机构满意,第二目标是校内职工满意(高校领导的考评需要职工投票),顾客满意往往排在第三位以后。

顾客要求不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内容,科学的微观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建立或正常运行,宏观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这样一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不足成为必然结果。

2我国高等教育服务提供组织缺乏提高质量的压力和动力
(1)高等教育管理机构
我国公办高校占主要份额,政府(管理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功能未分离。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管理部门)应起主导作用。

国家没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责任机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人员的任免、升迁等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性不大。

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缺乏提高质量的实质性压力和动力。

(2)高等教育学校
公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

相对于巨大的求学人口而言,高校总的处于卖方市场。

一方面,学生(家庭)对高校的教育质量信息不充分,公办高校目前面临的生源竞争不激烈,高校对学生就业不承担实质性责任,高校没有提高质量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高校校长的任免、升迁及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没有和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挂钩,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不足。

3高等教育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评审机制
高等教育主管机构目前建立的高校办学评估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

体系重在对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过程的考查、评价,未凸显顾客需求,实际运行中也少有顾客参与。

此外,高等教育目前的评估主要是政府主管机构对高校的评估,即举办方评估下设机构,属内部评审。

评审中虚假数据和材料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评估流于形式。

目前的办学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推进作用极其有限,高等教育顾客的满意度始终不高。

五、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1实施体制改革,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体制
提供高等教育顾客满意的人才,是高校存在的理由,同时高校也具有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潜在能力。

把办学权(人权、财权、事权)回归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责任交由高校承担,是高等教育有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要从宏观上对高校进行管理,如协助立法机构建立高校办学的质量法规,定期披露高校办学质量真实信息,建立和实施顾客对高等教育投诉处理机制等。

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则需由高校举办方以外的独立机构承担,负责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以及高校管理机构质量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审查,评审机构由教育专家、质量管理专家、高等教育的顾客代表、政府出资人专家代表等组成,评审机构行为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

2通过机制建设,形成高等教育服务供应组织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和动力
(1)改革财政拨款机制,保障顾客在高等教育购买过程中的应有权利
高等教育办学资金的财政拨款部分,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赋,由管理机构投入到高校并监督运营,实质上是纳税人委托政府对税金使用进行管理的过程。

目前存在管理机构与高等教育顾客需求不一致,导致顾客满意度低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失效。

高等教育办学资金应改财政拨款为主为教育转移性支付为主,即给所有获得高等教育资格学生的家庭一笔教育专用金,用以支付高校学费;逐步取缔高校财政拨款,赋予高校一定范围内自由确定学费标准的权力,学校办学资金筹措转向主要依靠学生学费和社会融资完成。

高校办学由政府主管主导转向顾客主导,是高等教育有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2)增强高等教育办学力量,形成高等教育买方市场
在卖方市场且学生学费标准一定的情况下,办学主体很难主动提高教育质量,其重心必然是扩大招生数量。

政府需要在严格控制办学基本质量前提下,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数量,形成办学主体问的良性竞争,逐步把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

(3)规范高校办学质量管理,制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法规
出台高等教育质量法规,建立高校培养人才基本质量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不合格淘汰机制,形成办学质量不达标的办学主体正常退出的法律环境。

(4)发挥政府管理功能,形成高校质量信息的正常披露机制和质量投诉管理机制
学生(家庭)和社会用人单位只有了解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信息,才能对高校及高校培养的人才进行正确选择,从而形成学校的优胜劣汰由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的良性机制。

政府要定期披露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同时建立高等教育顾客质量投诉管理机制,全面促进高校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3引入IS9000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
高校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按IS09000标准执行。

高校要认真学习标准,结合高校特点拟制出台相关的运行文件,严格实施推行;同时要规范内部
审核、顾客审核和专业注册机构审核的三方审核行为,建立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牵涉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下大决心推进,同时也需要高校和高等教育人才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