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
10对外汉语卓志辉2010013507
莆田话即莆仙方言,是闽方言五个次方言之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它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方言与文化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方言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下面我以自己的方言知识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从莆田方言与莆田戏曲、历史、习俗、文字书写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作粗浅的考察。
关键词:莆仙方言;文化;民俗;比较关系;示例。
(一)莆仙方言与莆仙习俗
语言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
一个地区的方言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莆田人祟尚礼仪,讲究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遇有加。
这从莆田人的称谓和日常礼节性用语中便可反映出来。
如莆仙话称“女婿”为“子婿”,称儿媳为“新妇娘”,称“亲戚”叫“亲情”。
小女孩的泛称比较多,有阿妹哥、阿妹囝、阿妹丁。
这些都是对他们的爱称,以这样的称呼来显示出他们亲昵的关系。
在相互交往中说得最多的礼节性语言是“不要紧”、“没得关系”、“真过意不去”、“真难为你了”。
这些客套用语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润滑剂。
在待客方面也很热情,在家中一看见认识的,就大呼“快来坐一下”,继而便要客人“吃杯茶”“说新闻”,若有重要客人来,主人定要亲自下厨。
(二)莆仙方言与莆仙戏曲
莆仙戏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地区的戏曲,莆仙话中的许多谚语大部分来自莆仙戏。
如:“有人救刘寿,没人救三娘”。
语出莆仙戏《华岳三娘》,此语比喻别人家有人去救(或帮助),却没有人来救(或帮助)自己。
再如“徐永年亲眼见过”。
语出莆仙戏传统剧目《高继祖》。
徐永年是高继祖的老仆人,继祖一家被害,他都亲眼看见过。
此言比喻某人对某件事发生的全过程都看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作为证人。
而莆仙戏中的唱词又用莆仙方言演唱,在唱腔、表演上也极具莆仙特色,因为莆仙戏的剧本创作大部分都取材于莆田人的日常生活,并在莆仙方言的演出,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娱方式。
(三)莆仙方言与莆仙历史
语言——它是文化的根,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从莆仙话的古老窥见莆田历史的悠久。
莆仙话保存着大量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语音和词汇,如称“书”为“册”、称“绳”为“索”、称“哭”为“吼”、称“房”为“厝”。
莆仙话中把“昨天”叫“昨暮”,,源自《史记》卷六十七:“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这里的“昨暮”就是指昨天。
清代有位学者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莆仙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莆仙方言中还带有古代原住人闽越族的语音遗留。
如北方称牲畜居处为“圈”,莆仙则称为“栏”,音义和壮族、水族、傣族相似。
又如莆仙方言的“坂”字,音义与壮侗语的一样,意为村寨,用于地名。
从中可以看出莆仙话的古老与莆田的历史悠久。
(四)莆仙方言与文字书写
兴化方言任何一句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来历。
如,莆仙人将淘米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1949年大众书局出版的《大众字典》第377页关于“潘”
字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淘米泔水;第二个是:姓氏。
又如,莆仙话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会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猎捕鱼。
综合以上内容,我总结认为,莆仙方言作为当地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关系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而语言(包括方言)是其载体,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
方言在传承地域文化,传播地方特色,促进地域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方言与文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view/909013.htm莆田话_百度百科
林金火:《莆仙方言字典》香港天马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