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道德修养讲解学习

职业道德修养讲解学习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习心得
自2014年7月进入贵州商学院以来,从有经验的的老师不断吸取为人师表经验,并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已然具备。

通过本次培训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教师的师能师技,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

以下是我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的理解与感悟。

第一章是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

我们今天探讨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就必然性涉及到教育的伦理关系。

反过来讲,只有从分析教育伦理关系及其特点入手,我们才能够搞清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到底应当遵从怎样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个教师若真的想要使用权自己的教育活动富有成效,那么他就应该尽可能地为自己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伦理关系,尤其是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

只有在和谐的教育伦理关系中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效果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面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客观上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必须要通过主动自觉地遵循教育伦理关系给我们提出的“为教之理”,努力为自己人构建这种和谐。

这里教师职业道德应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做教师应遵循的规矩和道理,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另一方面理解为作为教师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就是教师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人格品质。

这是本书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

高校职业道德是一定
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高校教师在从育人,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总和。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具有特殊性,即目的的双重性;对象的特殊性;手段的示范性;过程的复杂性;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滞后性。

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了以下几个功能,即,完善个体人格,培养职业品质;发挥评价功能,形成积极导向;树立人格榜样,增强育人效果;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

第三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高等教育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活动,其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对从事该职业的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它决定了教师的“师能师技”。

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道精神;为人师表和严于律己的教师风范;关心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一素质决定着教师最为根本的“师品师德”。

“师品师德”决定着“师能师技”的展现与发挥,是影响教师教书育人实践活动最终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

高度的敬业精神是高校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最集中体现和做人的内在品质,具体表现在:否具有调度的知业意识;是否具有高度的乐业意识;是否具有高
度的勤业意识;是否具有高度的精业意识。

第四章是高校都是职业道德原则。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来协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判断和评价高校教师是非善恶的根本道德标准。

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是由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所需发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高校职业道德的基本依据。

高校都是在从教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主要有:教育公平原则、教育诚信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人道主义原则。

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要求。

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要求,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的去要求自己:一是言传身教,追求公平;二是讲求诚信,严谨治学;三是热爱学生,乐于奉献。

第五章是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人力资源的协调等。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各部门的管理以及各高等教育部门自身的内部管理。

微观方面包括两在类:一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在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辅导员。

二是对高校教育事务活动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方面。

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遵
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对于提高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际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是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双重职责。

教师要发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师才、师艺和师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教育实践活动要最后收到实效,还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从教行为的有效规范。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的主要规范有:中有教无类,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等。

高校教师能否在职业生涯中自觉地去遵循自己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赢得学生的尊重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是高等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内容。

而要使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地进行,造就学术的繁荣昌盛,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并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

学术道德规范包括: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学术自由、民主平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在科学研究中不遵守学术道德,就会滋生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会遏制民族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对科教兴国、民族创新都极为不利,是严重影响国家、民族发展的恶瘤,必
须加以严厉的整治。

第八章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的职业行为的实践活动。

相对于其他道德行为的选择而言,高校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中如何处理好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以及道德选择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至关重要。

科学地对教师职业行为选择作出客观、公正的道德评价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九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要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就必须懂得教师从教的“为师之理”和“为师之道”。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职业品质。

从本质上讲,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外在要求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人性化,是教师通过自我努力“得道化德”的结果。

教师职业品质的培育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要高于一般的职业,只有不断加强人格修为才能实现人格定位与现实人格协调。

第十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人格修养,培养自己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这些品质会时时刻刻体现在自身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从而对学生产生示范性影响。

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向高校教师灌输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

道德实践则是高校教师培养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性从根本上讲都是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养成的。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更加明析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高校教师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

首先,在从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师才、师艺和师能、师德的重要作用,其中,师才、师艺和师能决定着教育是否能得到学生接受,但是教育实践活动最后收到实效,还离不开还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从教行为的有效规范,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建设者至关重要。

其次,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历史使命,而要使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地进行,造就学术的繁荣昌盛,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并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

否则会造成学术不端,从而对社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最后,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没有遵循的规矩和做人应的内在品质,就难以在社会生存。

通过本次培训,会进一步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仅仅懂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的培养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