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慧校园的理念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利用新一代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将现实校园的所有资源智慧化,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使得现实校园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伸。
它是以校园网为基础,从基本环境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化
[1-2]。
校园的数据传输和信息服务依赖
于校园网络及各种应用系统构成的整个校园中枢神经系统,全量地采集和监控校园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智慧化的目标。
2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分析
智慧校园建设应当采用整体解决方案,构建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基础服务,在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下,将各个应用系统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数据共享、应用互通的整体系统,并以统一的信息门户进行内容展现。
结合windows 的相关组件功能,应用到高校智慧校园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由五个基本部分和配套部分组成[3]。
2.1 基本组成部分
2.1.1 基础环境层
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层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环境,它们是智慧校园平台的承载者,是整个智慧校园体系结构的最底层。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园区网络、数据中心以及其它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提供了智慧校园计算、通信、信息服务的硬件环境。
2.1.2 基本服务层
该层主要提供智慧校园的数据流转服务、即时通信服务、数据计算服务、数据存储和备份服务以及其他基础服务。
2.1.3 应用支持层
应用支持层是各业务系统的运行支撑平台,是连接各个应用系统的中间件。
它支持屏蔽不同系统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架构上的差异,提供各系统之间联通整合、应用集成与数据共享的实现机制。
2.1.4 应用系统层
应用系统层是校园内所有的业务系统,即以智慧校园三平台一中心+各应用系统为代表的智慧校园主体,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校友和访客来宾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业务的应用。
2.1.5 信息门户层
信息门户是由校园门户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组成,是智慧校园的唯一入口平台,各类用户通过单点登录的身份授权认证登入信息门户,获得与其身份对应的服务。
用户个性化信息呈现、业务应用功能集成、单点登录认证、信息授权访问、以及负载均衡等功能均由信息门户提供。
2.2 扩展组成部分
高校师生人数较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较大,运营维护工作量大,智慧校园还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它的安全体系与管理体系。
安全体系包括系统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管理、日志安全审计等,它们共同组成安全支撑体系,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而言,安全体系必须贯穿于智慧校园总体结构的整个体系,才能保障整体的安全。
管理体系是智慧校园的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校园顺利运行的关键。
通过一套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实现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为智慧校园提供良好支撑。
3.4 应用系统层与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应用系统层主要涵盖智慧校园的各种应用系统,这些系统需要应用支持层配套提供的应用框架,具有高扩展性、高安全性、高效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系统互用。
而基本服务层提供的例如单点身份认证和权限体系服务也是应用系统层所需要的。
3.5 信息门户与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从底层往上各个层面所提供的服务建立起来的是信息门户层,为师生、访客提供了访问学校各种资源的总阀式入口。
信息门户直接关联于应用支持层,为了实现个性化、安全、单点式、集中化的访问以及数据、应用和业务流程集成,还要通过EAI 连接所有应用系统,并采用基本服务层提供的活动目录、身份验证和授权服务。
3.6 管理和安全体系与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管理和安全贯穿整个智慧校园框架,每个层面的每个服务都需要管理和安全体系的支持。
4 智慧校园软件系统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智慧校园软件系统主要包括:
(1)基本设施系统:主要包含校园网络系统、校本数据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消防控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校园IP 广播系统、安防门禁系统等系统。
(2)基础服务系统:例如SQL、ORACLE 等数据库、具有存储与备份功能的容灾系统。
(3)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基于SOA 面向服务的标准化应用开发与运行环境支撑平台,平台既具有统一标准,又可伸缩扩展,通过安全的数据共享机制来解决 “信息孤岛”问题。
(4)应用系统:基于局域网、城域网和互联网的各部门所
变。
5.3 开放性和可移植性
基于SOA 的架构使得系统全面支持XML、SOAP、Web Service、LDAP 等主流的开放标准和协议,保证组件的重用。
5.4 实时性和易用性
提供大容量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高性能,支持事务并发处理。
提供一致且友好的简洁界面,具备良好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掌握系统的使用。
6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进行智慧校园软件系统建设时,采取微软提供的windows 相关组件可以搭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架构。
该架构覆盖了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和各软件系统,并考虑了相应的支撑体系,能够较好的实现系统功能,具有符合高校特点的安全、可靠、可伸缩、可移植的优点。
参考文献
[1]杨婕.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J].移动通
信,2015,39(19):40-44.
[2]邓嘉明,叶忠文,王荣华.以数据聚合为核心的高校智慧
校园体系建设[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03):134-138.
[3]艾晓燕,张峰,张永恒.榆林学院智慧校园系统架构的
分析与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246-248.
[4]甘琤,杨杰.高校智慧校园应用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与
软件工程,2014(16):21-22.
[5]万芳.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探讨——以闽江学院
(下转第106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图4 压缩机电机线圈供电加热方式现象变化图
3 结论
本文对比传统的压缩机底部使用电加热带和压缩机线圈直接加热方式的对比。
由于压缩机底部使用电加热带受限
于安装条件,可安装量及输出功率有限。
而且只能先加热机壳再通过热传导对制冷剂和冷冻油加热。
从实验时间和观察现象可知在压缩机电机线圈直接对内部制冷剂和冷冻油加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压缩机底部使用电加热带方式。
通过压缩机电机线圈加热方式可更快更有效的对内部制冷剂和冷冻油进行加热分离,来保证压缩机启动时吸入更多的油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此技术已经在最新一代大多联全直流变频多联机产品上测试应用,经过各工况多场景验证效果显著,有效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吴业正,李红旗,张华等.制冷压缩机[M].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10.
[2]GB_T18837-200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S].2002
图2 压缩机油池位置
2.2 温度的测定
的铜-康铜丝制成的热电偶作为测温元件,对空调系统内压缩机的关键点的温度进行测量。
热电偶通过铝箔纸、保温棉和扎带,贴紧布置在压缩机顶部油池部T1及环境温度T (如图图3 温度的测定
2.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专用的数据采集软件GECT Test Software 来显示并记录数据,实验数据采集精度为±5%,记录频率为每6秒/次,连续记录每个运行周期,采集的数据保存于电脑硬盘指定的文件夹里。
2.4 实验测试过程
整机系统掉电状态在实验条件下放置8小时,确保系统内所有部件温度和环境温度相近并保证稳定状态,记录实验标记点温度值;
样机上电,开始对压缩机线圈按2.2.2描述的供电方法给线圈供电,关注热电偶检测的温度变化及油面镜内的现象
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9,40(01):104-108.
[6]蔡明.浅谈智慧校园系统架构与建设[J].企业导报,2015
(14):66,155.
[7]白丽媛,陈瑛,李亚文.高等学校智慧校园架构与应用研
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28(02):88-92.
[8]金誉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策略探索与研究[J].电子
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29.
(上接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