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务犯罪的心理探析

职务犯罪的心理探析

职务犯罪的心理探析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

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关键词:职务犯罪危害性心理原因对策正文: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管理、支配公共财产、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高智商犯罪,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

腐败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对经济建设和政局稳定起着破坏作用,使国家和人民身受其害。

当中国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的今天,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命运甚至生死存亡的严峻斗争。

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职务犯罪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犯罪主体特殊性”“犯罪手段隐蔽性”“追求犯罪安全性”“犯罪形式智能化”等多元化特点。

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

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探析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诱发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腐败分子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实质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大高于受惩罚的恶果时,并且在他之前的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犯罪分子实施某种行为。

特别是贪污贿赂犯罪人往往认为“你知我知”,对方不说,不会出事。

当然,一些人在实施贪污或受贿犯罪行为时,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可是面对金钱,侥幸战胜了理智,以致挺而走险。

尤其是当看到别人贪污受贿没有事,就产生了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领导干部都是高学历、高智商,他们为什么知法犯法,往往是自认为犯罪手段隐蔽,考虑周密,天衣无缝,不会出问题。

有的以为,贪污受贿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一位贪官在悔过书中写到,在接受第一笔贿金时,我感到很别扭,总是胆颤心惊。

可转念一想,两个人的事,你知我知,不会出问题的,即使出了问题死不承认又奈我何,这种侥幸心理使我一步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二、权力寻租心理在市场经济社会,犯罪行为人普遍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用钱交换的,因而把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视为理所当然。

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

在他们眼里,人民赋予的权利不过是一种待价而沽的特殊商品。

在这种交易心理驱使下,他们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不送礼不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

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

在一些官迷们来看,当官是挣钱的最好方式。

于是这些人为了谋取官位,不惜金钱来买官。

一旦成功,他们会变本加厉地捞钱,把权力看成“一本万利”的致富工具,通过跑官、买官谋到一定职位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权力作为资本投入不正当交易,以获取巨额回报。

他们认为官就是特权、钱财的象征,自己就应该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高人一等,于是公权私有、公款私用、公车私享成为理所当然,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在“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这种心理作用下,养成了不给钱不办事、给钱少慢办事、多给钱乱办事的恶习,把权力变成了摇钱树。

三、法不责众心理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

窝案、串案等“群蛀”职务犯罪案件多发的现象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犯罪的从众心理突出,形成类似“笑贫不笑娼”的群体效应,相互引发犯罪。

“法不责众”意识在传统法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

自只要不吃“独食”,找个保护伞,即使出了事也是法不责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认为行贿和受贿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你给我钱,我给你办事,互利互惠,为了双方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行贿方不会出卖自己。

他们认为几个人合伙以权谋私,掌权的、签字的、管账的都有份,各方利益均沾,出了事儿共同承担责任,认为权大于法,即使出了问题也可以一手遮天,或者凭借厚实的关系网络化险为夷。

四、补偿心理有的领导者总觉得自己艰苦奋斗几十年,付出太多,得到的太少,心理特别不平衡,产生了捞一把作为补偿的心态。

特别是有些老干部认为自己为党为人民工作了几十年,贡献多享受少,过去收入少吃了亏,现临近退休该捞一把,为晚年留条“后路”,也算是对过去的补偿。

于是,他们贪婪地攫取财物,恨不得把几十年的损失全部补回来。

即所谓的“59岁现象”,“现在不捞,更待何时”的临秋末晚心理。

有些公职人员在犯罪最初阶段,不具有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时,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

往往是未享天伦之乐,却反而毁了自己的一生清白。

当然,还有些公职人员在社会分配拉开差距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者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或者看到才华、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便产生不平衡的补偿心理。

五、攀比导致的失衡心理面对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的现实,大多数思想过硬的公职人员,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都不会心理失衡。

但少数意志薄弱者,看到别人买车、购房,心理不平衡。

从而放任自身欲望的膨胀。

在这种攀比心态的驱使下,他们一旦遇到适当的物质诱因和客观条件,就不惜践踏法律为自己捞取好处,就有可能成为触犯法律的巨大动力。

从公职人员犯罪情况看,因攀比心理而坠入犯罪的人员占较大比例,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差,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公职人员尤为突出。

职务犯罪嫌疑人中的一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独当一面,一旦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提拔重用而未被提拔重用,感到政治上无前途,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寻求物资补偿,以身试法。

如有的嫌疑人在剖析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时谈到,自己多年来一直是业务骨干,勤奋工作,秉公办事,对提拔重用一直抱有很大希望。

但后来被提拔重用的希望破灭了,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开始走上利用职权受贿的犯罪道路。

六、为公无过心理即一些人头脑中存在的“我不是为了我自己”,“只要为公,自然无过”观念。

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他们滥用权力谋取地方利益和单位利益,臵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顾。

这种人主观片面地认为,现在社会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领导干部都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好处,与他们相比,自己这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

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为单位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占点小便宜,得点好处无可厚非。

只要控制住别出格,充其量不过是小节问题,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的思想防线逐步放松,从小打小闹开始,贪污数额由小到大,贪欲也随之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主义、“面子文化”根深蒂固,而人情化和关系网很容易使人丧失原则,不少公职人员正是在“人之常情”、“情面难却”等心理驱动下而丧失心理防线的,这是领导干部从量变到质变,从而逐渐走向犯罪的必然原因。

七、贪婪心理贪婪心理是一切腐败分子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

具有贪婪心理的人,为了钱财,不择手段,挺而走险,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肆意索贿受贿、挪用侵吞公款。

有些领导干部贪婪无度,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

为了捞钱,甚至不管送钱的是自己的下属,还是自己的亲戚,都来者不拒。

别人犹豫不决的,主动出击;别人送得不够或不及时的,则冷嘲热讽。

腐败分子是利用其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也是对利益的一种追求,只不过这种谋求利益的方式利用了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

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手中掌握有人、财、物等实权,就应该高人一等,思想上逐渐放松了警惕,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寻欢作乐。

当染上恶习入不敷出后,便从接受一般礼品到收受巨额钱财,断送前程。

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他的思想道德防线的全面崩溃,正是从贪婪、挥霍无度开始的。

在预防职务犯罪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找准思想工作与心理疏导的结合点,以确保广大干部思想稳定和心理健康。

一是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广大干部的自我意识已经基本建立,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应增加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而不应使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盲点。

掌握了心理学的知识,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健康心理的钥匙,在必要时可进行自我调节,提高本身的心理耐挫力,也就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认识自已,正确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拥有的权力,从根本上提高遵纪守法、抗腐防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培养正确政治心理品质。

铸造干部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合格的政治心理品质,做到“防得住、灭得掉”,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活力,来熏陶和影响健康心理的生成,从而从意志上断决职务犯罪心理思想源头。

三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疏导不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它是建立在心理疏导者与被疏导者自觉自愿基础上的一个互动过程。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帮助干部自觉接受心理疏导的有效手段。

只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家明白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并懂得心理问题是可以调节和治疗的,从而达到自觉接受心理疏导的目的,思想教育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疏通强化人们思想意识的阀门和防腐蚀剂。

在新形势下,针对干部的思想特点,搞好个别有“苗头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到防微杜渐,将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1】周峰. 职务犯罪心理探析[J]. 技术与市场, 2008, 8: 47.【2】赵晓风. 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探析[J]. 政法学刊, 2007, 24(4): 55-58.【3】丁子明. 我国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4】万涛. 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心理探析[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3, 6: 014.【5】李硕. 浅探职务犯罪的心理及预防[J]. 警官文苑, 2006, 4: 0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