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的途径。
§3.1 四行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一. 换气过程: 指从排气门打开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
期,约占410-480ºCA。 根据气流运动的特点分四个阶段:
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过程、气门叠开。
1.自由排气阶段:
指从排气门打开,到P缸=P排管,气体靠本身的压 力自行流出气缸。包括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
超临界排气: 当P缸>1.9P排管,废气以当地音速流 出,而且与压差无关。排气流量值取决于缸内气体
状态和排气门有效开启截面的大小。随排气进行,
排气门流通截面不断增大。
亚临界排气:当P缸<1.9P排管,废气流出速度取 决于气缸内和排气管内压差。此时气体流量与排气
门有效流通截面和压差有关。
持续时间:下止点后10-30ºCA结束。 废气排出量:虽然时开角可以大一点,以提高 扫气效率。
增压柴油机:80—160 ºCA。
进气管内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新气易串入排气管(燃烧室 扫气)。
附:增压柴油机:防止燃料损失及未燃氮氢排放增加,增压柴 油机热负荷严重,扫气冷却有助于降低受热零件(如排气门) 的温度以及增压涡轮器进口温度。
三. 换气损失
(2)自由排气阶段在排气管内产生的压力波在管内往 复反射衰减,造成强制排气时缸内P波动。
注:缸内气体状态受活塞的运动速度与位置, 气门有效流通截面的变化规律以及排气管内 气体状态共同决定。
排气门迟后关:
①接近上止点,排气门流通截面↓,节流↑,排 气消耗的功增加,残余废气增加。
②可利用排气管中气体的流动惯性,吸出废气。 降低推出功和缸内残余废气量。同时要防止 废气倒流。排气门要晚关10 º—35ºCA。
减小进气迟闭角,能防止低速倒喷,有利于提高
最大转矩,但降低了最大功率。
对于配气定时不能改变的发动机,应根据常用工
况确定进气迟闭角。
(4)合理的排气提前角
在保证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晚开排气 门,以增大膨胀比,提高热效率。
当转速增加时应适当加大排气提前角。
(5)适当的气门叠开期
低速、小负荷时,会发生废气倒流,要求气门叠 开角小。
原则:满足要求即好,使Ta增加少一点。 当负荷不变n升高时, 新鲜工质与缸壁接触时间 短,传热量少,Ta稍有下降; 当n不变负荷增加时,缸壁等零件温度升高,Ta 有所上升。
3.排气终了压力pr(残余废气系数Φr )的影响: pr↑,说明残余废气量大→Φr↑→Φc↓ 减少排气系统的阻力可降低pr 。
Mam=vm/c (D/ds)²Cm/(am(c-0))
式中:D、ds—活塞及进气门盘的直径; Cm —活塞平均速度; m —进气门开启期间的平均流量系数; 0 、c—进气门开关角度。
因此,马赫数主要与D/ds ,转速n,冲程s,进气 门口流量系数μm,配气相位有关。
为了提高Φc有: ①增大进气门的相对流通截面积;
(2)ψj2不同, Φc如何变化 ① ψj2大的, Φc max出现的转速高; ② ψj2大的,高速时充量系数大,但低速时Φc小; ③ ψj2大的, Φc max要比ψj2小的值小。
(3)改变进气迟闭角可调整发动机转矩曲线。 加大进气迟闭角,高速时Φc ↑,有利于最大功率
的提高,但对低速和中速性能不利;
(1) ψj2一定,在某一转速时有Φc max 。说明发动 机在此转速下工作能最好地利用气流的惯性充气。
在低速时,由于进气惯性小,而进气迟闭角一 定,产生进气倒流现象,导致Φc ↓。
高速时气流惯性增加,而进气迟闭角一定,使部 分气体被关在气缸之外。加之转速上升,流动阻力增 加,导致Φc ↓。
图3.12 进气门迟闭角对充量系数和发动机有效功率的影响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称为换气损失,由排气 损失与进气损失两部分组成。
排气损失:自由排气损失(膨胀功损失)W 强制排气损失(活塞推出功损失)Y
最佳排气提前角:使W+Y最小。 1. 排气提前角越大,自由排气损失(W)越大。在下止点时缸
内压力越低。
2. 活塞上行时,将废气推出所消耗的功与缸内压力有关,压力 越高,功耗越大。即W降低,Y增加。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概述 换气过程: 包括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 作用:排除缸内废气并充入尽可能多的新鲜工质。
主要影响 c ,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经济性能及排放指标。 对换气过程的要求:排气要彻底,进气要充分。 表征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充量系数和泵气功 目的:分析影响充量系数的因素,寻找改善换气过程
pme
Hu 1000l0
i a
mc s
K1
i a
mc s
5.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大多由试验方法直接测定。
发动机每小时的实际充气量V1’(m3/h):用流量
计测出。发动机每小时的理论充气量Vsh (m3/h):按
下
式计算
Vsh
Vs i 1000
n 2
60
0.03Vs
in
②减小冲程s;
③改善气门处流动,提高进气门处流量系数μs ; ④合理的配气相位。
1.增大进气门直径
dj ↑,dj /D=45—50% 进气门比排气门一般大15%~20%
2.增加进气门数目
例 6135柴油机:气门由一进一排改为两进两排后, Pe由 154Kw ↑ 194Kw ,Ttq由784N · m ↑ 921N·m
流道转弯处
降低进气系统的 流动阻力的措施
1、降低进 气门处的 流动损失
2、采用 可变进
气系统
技术
一.降低进气门处流动阻力
进气门座处 局部阻力最大
阻力系数 ξ有关
ps svs2
forward
与该处的 流动速度vs 的平方成正比
降低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可以从降低气门座处的流速 和改善气门座处的流动情况以提高流量系数入手解决
3. 进气过程
从进气门开启到关闭的过程。 进气门提前开(上止点前0 ° ~40°CA):准 备 进气断面,降低进气阻力。 实际上:新气充入是在气缸内残余废气膨胀至低 于进气管内压力P缸<P进管开始的。 进气门迟后关(下止点后40 ° ~70°CA) :利 用气流惯性,进行过后充气。 合理选择进气定时:防止出现进气倒流。
3. 排气提前角一定,转速增高时,膨胀损失↓,推出功损失↑↑, 总的W+Y↑。
4. 排气门截面小、转速增高时,为减少排气损失应相应加大排 气提前角。
进气损失 :X
合理调整配气定时,加大进气门的流通界面,正 确设计进气管及进气道的流通路径并降低活塞平均速 度,可以降低X。
换气损失:W+X+Y
四.泵气损失
排气门提前开(30 °~80°CA):尽可能减少残 留在气缸内的废气成分。
注:自由排气时,排气量与发动机转速无关。高速 时,相同的时间对应的曲轴转角↑,必须加大排气 提前角。
2.强制排气阶段:
活塞上行,强行推出废气,至排气门关闭。
(1)由于排气门通道的节流作用,缸内平均压力略高 于P排管(10kPa左右)。压力差越大,气体流速越高。
6. 进气(或大气)状态:
① p0的影响: 当进气速度和温度不变时,Φc变化不大。
但p0 ↑→pa ↑→↑→实际进气量增多。 ②T0的影响: T0↑→Ta ↑→↓→实际进气量减少; T0↑→新气与壁面温差↓,进气受热相对↓
→Φc ↑(T0 /Ta比值↑)。
§3.3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在进、排气门开闭的四个时期中,进气门迟闭角 对Φc影响最大。
采用多气门内燃机的优点: (1)提高充量系数 进、排气截面积增大,进、排气系统的阻力减小,进气体 积流量大幅度增加,充量系数提高。 (2)提高燃烧效率 燃烧室紧凑化,火花塞(或喷油器)的合理布置,增强混合 气运动,可改善燃烧,提高压缩比,提高冷却性能等。
(3)减小运动件质量,利于高速化。 (4)功率增加 充量系数的增加,燃烧速度增加,改善充量系数 和提高内燃机转速的结果使内燃机输出功率、有效转 矩增加,升功率也得以提高。 (5)改善排放性能 两个进气门引起较合适的空气运动,从而改善了 混合气的形成,降低了CO和HC的排放量,由于燃烧 时间短,因而减少了NOx的形成。 (6)降低机械损失
二.气门叠开(燃烧室扫气) 1.气门叠开:
进气门早开,排气门晚关。在上止点附近一定 曲轴转角范围内,存在一个进、排气门的同时开启 阶段。
2.意义:
(1)利用进气将气缸内废气推入排气管,清除缸 内残余废气,增加气缸内新鲜充气量,实现扫气。 (2)冷却高温零件、降低排气温度。↓燃烧室内 气缸盖、排气门、活塞顶、缸套的温度。
2.意义:用来评价不同尺寸的发动机的换气过 程的完善程度。
3.公式
Φc=m1/ms= V1 / Vs m1 :实际进入气缸工作容积的充气量。 ms :在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气量。 V1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气换算到进气状态下占有的体
积。
Vs:气缸工作容积 4. 充量系数是影响平均有效压力pme的主要参数之一。
越高,Φc值越大。而pa =p0 - Δpa,其中Δpa 为克服 进气系统流通阻力而引起的压降。
进气系统流通阻力包括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Δpa= λρ0 v² /2 式中:λ—管道阻力系数;
v —管道内气体速度; ρ0 —进气状态下气体的密度。
a. 转速的影响 n↑→v↑→Δpa↑→pa↓→Φc↓
图3.2 四冲程发动机进、排气相位图(外圈表示增压)
3.选取:
汽油机:20 —30ºCA。P进<P0 进气管内压力值低(尤其在怠速和部分负荷,真空度高),
为防止高温废气直接从燃烧室窜入进气管,或从排气管流回 燃烧室,引起回火,要求叠开角小。P进<P0(小负荷时)。 非增压柴油机:20—80º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