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早期诊断进展关键字:现状、预防、进展一、肺癌发生的现状及可控预防肺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肺癌是第一大癌症,超过癌症死因的20%,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长迅速。
肺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O期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I a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0%,而Ⅱ-Ⅳ期病人总的5年生存率则从40%下降到50%以下。
因此,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有症状就诊病人在发现肺癌时多属晚期,因此,对无症状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选检查,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日趋公认肺癌的“两个第一”,即“发病率第一”(first in incidence),“死亡率第一”(first in mortality)。
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及患病绝对人数均占全世界的第一位。
因此,倍加关注我国肺癌的发病、早期诊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无疑十分之重要。
二、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近展与思考国内外资料表明,肺癌患者一经病理确诊80%左右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
临床通常意义上的早期肺癌指的是:根据1997年UICC公布最新修订后的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早期肺癌包括所列Ⅰ期和部分Ⅱ期肺癌(即Ⅰ期中的IA:T1N0M0;IB:T2N0M0和Ⅱ期中的ⅡA:T1N1M0;ⅡB:T2N1M0)。
原ⅢA期的T3N1M0新划归为ⅡB期患者不包括在早期肺癌的范畴内。
病理学诊断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根据循证医学要求来选定个体化科学合理的肺癌治疗方案的最重要的依据。
但现实是临床上影像学已经发现的肺小病灶(≤3cm),大部分医院大部分患者都无法得到病理定性诊断,因为目前医生手头还没有简便实用、行之有效的能为肺癌患者快速作出病理学诊断的手段。
于是往往就盲目地进行手术或者放疗、化疗,抑或按肺炎、肺结核试治,一等到病理确诊时又多已是晚期。
肺癌早期诊断之难,究其原因:①肺癌早期常无特殊症状几乎不被医生和患者警觉,公民个人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和知识不够,缺乏自我保健警觉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②目前常用诊断性手段(包括CT、MRI、PET等)难以做到肺癌早期病理定性诊断;③人体唯有肺脏必须随呼吸上下不停移动,特别是肺小病灶准确定位穿刺诊断更难;④国内外肺癌研究的课题往往以病因学及中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放疗、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研究为多,而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课题太少,研究报告也不多。
然而,一个实用有效的肺癌早期诊断手段,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和临床实践检验,方有可能被医学界认定并广泛推广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在肺癌诊断及肺癌筛查早期诊断手段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和创新发展。
以下分5个方面就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与思考作一介绍。
1.国民和医生都要提高对肺癌的警觉国家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专门发布“国家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
同时郑重告诫公民;“肺癌是我国第一大癌症”。
要求国民和医生都要高度注重临床呼吸道症状(咳嗽、痰血、胸痛等)。
一旦如有上述类似症状,患者和医生都要对肺癌高度警觉,决不轻易放之任之。
2.影像学诊断新技术更多地用于临床除常规胸部X线片(CXR)之外还有数学减影血管造影(DSA)、CT及螺旋CT、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相继更多地用于临床肺癌诊断。
(1)胸部X线片要特别提醒注意为避免纵隔心影后的病变,提倡摄正侧位胸片,以便更全面立体地观察肺部病变情况,避免遗漏病情。
(2)CT和多排螺旋CT 其扫描速度更快,甚至可以屏气20秒左右一次完成全肺扫描,有力避免因为肺呼吸动度而遣漏病变。
近年美国日本更提倡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spiral CT)检查发现肺部小的病灶作影像学提示诊断,受检者所接受X线照射剂量低,便于安全快速全肺扫描发现肺微小病灶,同时低剂量扫描机器设备耗损小、成本低,更适于大宗人群高工作量检查诊断。
(3)PET 采用18F-2-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代谢显像剂,通过临床上更多采用的半定量参数(如标准化摄取值SUV)来检测代谢损害病变部位,甚至检测到出现组织代谢结构变化前的轻微病灶,为肺癌诊断肺癌早期诊断提供高灵敏度客观指标。
但是,与其它影像学检查一样都不能作出病理定性诊断,而且近年发现其假阳性、假阴性不少,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不如CT,采用时应予注意。
近年有将PET和CT结合在一起实行同步检查(CT-PET),准确分辨率更好,但价格昂贵,尚待普及。
3.病理学诊断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手段有痰脱落细胞检查、纤维支气管镜(BF)检查及经皮穿刺肺活检(PALB),其病理确诊率分别约为40%、60%、80%。
此外还有胸腔积液找癌细胞及转移淋巴结穿刺或切除活检病理诊断。
(1)痰脱落细胞检查诊断自1930年开始用于诊断肺癌以来,证明其对中心型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检出率较高,但对来源于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则较难得到阳性诊断,同时还受到痰标本留取保存、涂片制作、细胞病理读片诊断专业技术水平等多个环节的制约。
为此,国内外也作了不少的探索研究。
①痰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1996年美国FDA批准,着重于改进传统的细胞学涂片制作技术,即去掉标本涂片上的粘性碎片杂质,使装在特殊缓冲固定液中的细胞团块松散开,细胞呈单个分布而被均匀地单层涂布于玻片上,固定并染色,直接制成观察清晰的薄层涂片,并可制出多张相似玻片,从而较传统的常规方法能明显提高肺癌阳性诊断率,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92%以上。
目前有ThinPrep和Autocyte Prep两种检测系统。
②PAT蓄痰液集检法为了方便痰液标本留取,提高痰标本保存质量、保存时间,减少因时间、温度、环境等因素影响所致痰脱落细胞变性而贻误诊断的弊端,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何安光等研制出这种检测技术。
一种特制的PA T蓄痰液能充分溶解痰中粘液,使痰细胞充分游离再离心集中,可连续收集存放3天的咳痰一次送检,痰细胞不发生变性,既方便受检者,又节省人力物力。
全国肿瘤防办1999年推荐为肺癌诊断痰细胞学检查的一种手段。
③用于细胞学涂片肿瘤细胞病理自动读片诊断系统针对痰涂片细胞病理读片诊断技能水平的差异,美国加拿大相继推出一种用于肿瘤细胞学涂片诊断的自动阅片系统(Papnet系统和AutoPap系统)及Cyto-Savant细胞学自动图像分析仪,与常规痰细胞学读片诊断相比,能使肺癌痰细胞学诊断率提高到60%左右,也明显提高了细胞病理医生单独读片诊断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国内针对PALB细胞学涂片快速诊断肺癌,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研究中心叶玉坤等[12]受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资助,与南京大学计算机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研究多年,采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最新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研制出“肺癌早期细胞病理电脑诊断系统(LCDS)”,配套用于经皮穿刺肺活检涂片肺癌病理学诊断,经多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应用512例,结果显示经皮肺穿刺标本涂片细胞学检测诊断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符合率91.80%,其中36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LCDS细胞病理诊断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94.20%(341/362),其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肺癌肺恶性肿瘤307例中,术前LCDS检测肺癌阳性诊断者291例,诊断符合率94.79%(291/307),假阴性16例(5.2%);术前LCDS检测诊断为肺癌细胞者296例中,术后组织病理诊断有5例为肺部良性肿瘤,假阳性5例(1.8%),为肺癌病理诊断提供了一个高技术层面的细胞病理诊断专家系统。
(2)纤维支气管镜(BF)检查诊断BF检查对较早期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可能更有价值,有可能活检或刷片及支气管灌洗液等取得组织学细胞学标本作出诊断,对周围型肺癌亦可经纤维支气管镜跨壁穿刺活检获取组织学标本作出诊断。
技术较成熟,操作也较安全,但对较早期微小病灶则较难完成活检诊断。
为提高肺癌早期诊断阳性率,加拿大温哥华Xillix公司研制生产的荧光纤维支气管镜LIFE(Lung Imaging Fluorescence Endoscope),是一种新型的纤支镜产品,加拿大BC癌症研究所Dr. Lam临床应用更为成功,该LIFE系统采用波长400~440nm的蓝色光照射支气管树,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等恶性病变在蓝光照射下可发出轻微的红色荧光,而正常组织则发出绿光,从而区分开癌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有可能发现支气管腔内较小病变甚至癌前病变和原位癌,且恶性癌症病变的阳性诊断率和准确度均较之普通BF高6.3倍左右,诊断正常肺组织准确率86.7%,较之普通BF的91.1%稍低,亦应值得临床使用时注意。
另外,经支气管镜采用激光诱发自体荧光技术LIAF(laser-induced autofluorescence)用于肺癌早期诊断与定位,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Profio和Doiron作了开创性研究,此后相继从离体研究、在体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及一定的成果。
解放军301总医院孙玉鹗和周及康等近年的研究证明:对肺癌手术标本42例和临床肺癌患者在体研究21例其结果显示,LIAF用于区分正常支气肺组织与肺癌组织是可行的,并初步摸索出其间差异的评判诊断标准,认为该LIAF肺癌早期诊断系统用于肺癌诊断和肺癌早期诊断有可能显示其独特的作用。
(3)经皮穿刺肺活检(Percutaneus Aspiration Lung Biopsy,PALB)从肺部球形病灶直接穿刺针吸取检标本行病理学诊断,应该是目前肺癌病理学诊断最为可靠理想的取证手段,其优于CT、MRI等影像学手段就在于能明确肯定地确定病理学诊断,甚至可能得到肺癌病理分型诊断。
据此,临床医师方可为肺癌患者推敲选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正是肺癌诊疗工作中循证医学的基点,也是医生在肺癌患者制定最佳医疗方案前必须要寻求和遵循的证据。
虽说这已是公认无疑,但是临床实际中PALB这项肺癌病理学诊断技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广泛开展。
细究其原因:①主观上医生在医疗工作中的循证医学观念浅淡或缺乏,往往重经验医学,甚至还有个人盲目随意性。
临床上不乏见到这样的病例,在没有得到病理学诊断证据之前的肺部病灶,就给予开胸手术切除病肺、或者施行放射治疗、或者实行周期化疗,最后病理检测甚至不是肺癌,既让患者白花了冤枉钱又伤害了身体。
显然这是不够科学认真,甚至是不讲科学的盲目随意性,其与循证医学模式是格格不入的。
②客观上关键问题是没有定型的定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定位仪器设备,肺小病灶常因肺的呼吸移动而难以准确定位,定位不准重复穿刺加上肺的呼吸移动,势必并发症多而严重,导致PALB难以广泛开展,结果是肺癌早期诊断至今在八大常见肿瘤中仍然是个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