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网络语言的语用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我们课题组于2006年10月进行了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了50岁以下的各阶层人士,职业包括学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自由职业者,学历以大学为主,另有初、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等。
调查方式以专题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抽样座谈交流。
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2000份,收到有效问卷1476份。
本次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网络语言使用情况
(一)网络语言使用的群体及所持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语言使用最多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
18~30岁之间的网民达62%,其中18~24岁的占42%,网民中以本科生最多,大专生次之,分别为39%和36%,在校大学生平均上网率达89%。
调查结果显示,对网络语言表示“喜欢”和“感兴趣”的分别多达15%和60%,表示“无所谓”和“反感”的分别占12%和11%。
由此可见,对网络语言高度关注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5%。
对不良网络语言词汇所持态度鲜明,见下表:
(二)网络语言使用的场合及使用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网络语言最多的地方是各类聊天室,占63%,其余较多的依次是,QQ为59%,BBS为43%,网络游戏为34% ,博客为28%,MSN为20% ,网易泡泡为16% 。
只在网上使用的占73%,网上网下都使用的占18%。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常见网络语言词汇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依次是:
1.“886”或“88(拜拜)”为86%
2. “晕(非常惊异)”为78%
3.“555 (呜呜呜)”为68%
4.“mm/MM(妹妹)”为65%
5.“恩(嗯)”为60%
6.“美眉”为55%
7.“顶(支持)”为54%
8.“GG/gg(哥哥)”为44%
9.“偶(我)”为41%
10.“DD/dd(弟弟)”为39%
11.“9494(就是就是)”为39%
12.“东东(东西)”为36%
13.“青蛙”为33%
14.“灌水”(发帖子)为32%
15.“PP(漂亮)”为31%
16.“稀饭(喜欢)”为29%
17.“bs/BS(鄙视)”为23%
18.“楼猪(楼主)”为18%
19.“LZ(楼主)”为17%
20.“斑主(版主)”为14%
21.“恐龙”为16%
22.“马甲(ID)”为10%
23.“ding(顶)”为9%
24.“7456(气死我了)”为9%
25.“汗或寒(敬畏)”为9%
26.“滴(的、地)”为4%
27.“酱子(这样子)”为1%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多种多样,所占比例依次为:
1.为了形象、风趣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82%
2.为了输入的快捷、方便,节省上网的时间和费用81%
3.为了娱乐、好玩74%
4.为了使网上交流富有情趣65%
5.为了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中62%
6.为了体验一种新奇表达的快感58%
7.为了使自己显得幽默54%
8.为了弥补网上交流不能面对面的缺陷37%
9.为了传递自己的微妙感觉32%
10.为了张扬个性27%
11.为了在网上扮演不同的角色23%
12.为了使自己的发言赢得更多的关注17%
13.为了体现自己的智慧13%
14.为了显得自己很时髦12%
15.为了求炫、求酷9%
16.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9%
17.为了隐藏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9%
二、分析和结论
(一)网络语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对网络语言高度关注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5% ,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之大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1.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使用网络语言“为了形象、风趣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占82%),“为了输入的快捷、方便,节省上网的时间和费用”(占81%)。
网络语言富于个性、简洁方便、轻松活泼、谐趣幽默,在网络这样的快节奏的交流空间中,网民们力图用最简洁的形式来缩短交际的宝贵时间,同时彼此在相对默契的交流中体验一种新鲜感与刺激性,也弥补了规范的语言表达在传情达意上受到的局限。
网络语言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和色彩,同时也使网民们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即时交流的兴奋。
2.青少年心理和交流的需要。
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平等、时尚、张扬个性的社会空间与快节奏交流的语言环境,网络是人们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场所。
青少年趋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释放。
“为了娱乐、好玩”(占74%),“为了使网上交流富有情趣”(占65%),“为了体验一种新奇表达的快感”(占58%)。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网络语言的使用多限于网上可交流互动的版块,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影响是有限的。
限于网上使用的占73%,网上网下都会使用的仅占18%,可见大多数人使用网语还仅限于网络,他们能够分清使用网语的场合,因此没有必要像有些人那样把网语当作什么洪水猛兽,认为它会给规范语言带来危机。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是在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上。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因为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也在为我们的语言生活增添色彩。
(二)网络语言使用渐趋理性
对“错别字”“不文明词汇”持反对(“非常反对”和“比较反对”)态度者分别高达75%和88%。
对“数字符号”则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持赞成(“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态度者达到62%。
随着网络的渐趋成熟,上网者网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网友们使用网络语言时不再一味“为了求炫、求酷”(仅为9%),而主要是“为了形象、风趣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占82%),“为了输入的快捷、方便,节省上网的时间和费用”(占81%)。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语言的变化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然引发语言的变化。
语言与社会共变,网络语言发展得如此之快首先应归功于当今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古往今来,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词汇。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广泛使用,迎合了新生代的需要。
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今数字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我们的汉语词汇系统。
网络语言有其发展的条件,也有其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它一点点的瑕疵,就否定它,排斥它,应该长远地看,网络语言是具有发展价值的。
目前,网络语言的确存在一些品位低下、信口雌黄、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等现象,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也有着传统语言所不具备的个性化、生动风趣、形象幽默、人情味更浓等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个新词出现,而网络正是新增词语的重要渠道。
社会对一个新词语有必然的认知过程,词语本身也有一个成长、衰落的生长周期,如果那些充满强生命力的新新语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肯定会被更多人接纳,反之就会被淘汰或黯然消失。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是“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生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不断地形成一些热点。
这些热点,有些需要通过引导,有些需要规范,有些则需要“无为而治”。
三、对策和建议
(一)对网络语言报以一种积极和宽容的态度。
1986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语文工作要“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做促进工作”,对网络语言也是如此。
语言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得网络语言将会对日常生活语言提供有益的补充,语言的交际属性又会使网络语言经受语言实践的不断考验,从而自动更新,不断发展。
如果能采用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语,将对规范语言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保护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引导教育他们。
(二)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及时掌握网络语言的发展动态,调查研究,不轻易下结论。
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
(三)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在社会快速前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建立对社会语言生活实时检测和规范引导的长效机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重要社会领域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与研究,对语言国情有更及时全面的了解,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四)利用强势网站的影响力,鼓励其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做出表率。
总之,语言文字工作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信息时代要求大幅度提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求充分关注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措施使网络语言这种新兴的、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能够在有序的基础之上健康地成长,将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又能将其积极效应发挥到极至,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和语言,让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和色彩。
(史钟锋郭笃凌,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