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变化解读1、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
教材空白处多了,大气了,更方便学生做笔记,也多了语文旁批、圈圈注注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
2、教材的内容也有不少调整,新教材增加了林海音的《窃读记》、诸葛亮的《诫子书》和梁实秋的《鸟》等等。
另外,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从初一第二学期调整到第一学期等一些变化。
3、新版教材更注重文学阅读。
体现在对名著导读位置的调整。
“以前的名著阅读,像《朝花夕拾》、《西游记》放在最后,现在都插在语文不同单元的中间。
再就是文章内容的选择基本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
4、新版教材还非常注重写字训练。
进入中学阶段,‘读读写写’部分以往早就取消了田字格,但是新版教材又把田字格增加了回来,说明现在越来越注重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5、新教材注重写作。
写作训练更有层次有序列,先从写作兴趣到叙事、写人,再到写作思路、突出中心及写作中的联想和想象。
层次感、序列化很强。
6、注重古诗文学习和积累,以前要求课内学习背诵的古诗文只有11篇(首),新教材要求课内教学的有14篇(首)且将课外古诗词诵读前置。
.7、新教材注重语法知识教学。
以前七年级语文教材上语法知识点较少,现在几乎每个单元均有3个左右的语法知识资料。
不过新教材的课文篇目总数较以前有所减少。
总观新教材有变化也有许多未变之内容,首先是围绕新课标的编写意图未变,只是内容和形式的个别调整而已。
如教材板块仍按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写作这几个部分编写,因此平时教学,仍然得从这几方面努力做起。
下面就结合新课程标准谈谈新教材的一些教法一、教材总体情况及特点1、多个板块: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课内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2、教材系列:课本,教师教学用书,自读课本,录音带,教学光盘,教学挂图、幻灯片,网络……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3、每个单元由“阅读” “·写作·”两部分组成,双单元后面还有“综合性学习”内容。
4、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因此教学时应关注每个单元的提示和说明,也就明白了单元学习目标。
5、选文比较注重人文内涵,选文以经典为主,选取了许多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著名作家的作品。
二、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
三、初中阅读能力发展三个阶段七年级: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
八年级: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结合文体、语体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
九年级:在前两阶段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四、明确课程性质新课标明确语文性质“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重点就教语言。
同时,语文教学要注重学习语言的实践性。
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
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五、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
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
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
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
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六、关于综合性学习紧扣单元主题,与阅读相结合,听说读写融于一体,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
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活动内容。
课时安排:综合2-3课时八、关于教材的练习模式以精读课文为例(教学模式)第一大题——整体感知第二大题——探究精华(语言、写法)第三大题——开放题练习总量少了,教师灵活处理(增、删、改)。
训练多样化:搜集资料,好句好段摘抄,随堂小练笔(仿写、读后感、短评等),词语运用(造句或用几个词说一段话),课外拓展阅读、比较阅读,讨论、辩论、朗诵比赛……八、关于古诗文背诵七年级古诗文分散,没有独立的古诗文单元,中考考纲背诵篇目不能忽视,尤其是“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考纲背诵篇目教学时不能遗忘,要一册册过关,一首首过关。
初中段要求背诵诗词41首,文20篇,掌握虚词14个。
九、鉴于教材人文性偏强工具性偏弱,建议教学中适当注意:1.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体”(文体),注意不同文体的特征,抓住文体特征教学。
2.学法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课文是例子)3.知识介绍(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古代文化知识)(随文学习)4.语言训练指导(可以借鉴老教材)5.口语交际训练十、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而言。
当前最大问题是老师讲得太多,讲得不到位。
以自主为“主”,探究、合作是两个辅翼。
学生必须亲自学习、亲自思考、亲自训练才能学有所获,教师包办是低效劳动。
十一、推荐两个学习表表一:第课《》学习表1. 认真朗读课文。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朗读要领是什么? (预习)2. 你遇到哪些语言文字的“拦路虎”?请你查字典或联系语境推断先解决它们。
(文言文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预习)3. 你在阅读中产生了哪些疑问?你对这些疑问有没有初步的解决思路? (预习)4. 通过学习本文,你学到哪些好的词句,好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懂得了哪些道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