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教案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教案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教案一、@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探究活动目的@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品质,懂得在当代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2.@践行体验重点@通过深人我国社会生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甄别哪些是先进文化,哪些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表现。

@结合我国实际,领会“三个面向”是如何体现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的?@结合我国实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二、@探究活动建议.@探究指导@探究过程建议。

@本单元综合探究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社会调查或资料收集@可按4~人分成小组,深入社会生活,考察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收集不同性质文化及其表现的有关材料。

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整理成文字汇报材料。

@利用报刊、图书、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步:全班性交流。

@第三步:对交流的内容进行再次整理,以专栏、墙报、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背景资料处理建议。

〇背景资料解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

为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从六个角度给予了提示。

@在“‘三个面向’的呼唤”部分,指出“三个面向”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并从三个方面、九个不同的角度给予提示。

@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号角”部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〇思考题提示。

@问题l: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点提示。

@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旗帜。

@第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

@问题2:“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要点提示。

@第一,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三,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问题3:想一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要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植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它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是因为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问题4: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要点提示:应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活动建议”。

@第一,学生可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调查了解本地报刊杂志发行、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网吧管理等方面的状况,各小组就某一方面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有组织地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领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在撰写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小论文之前,应当了解一些写作小论文的知识。

@第四,将写出的调查报告、倡议书或小论文,用专栏或墙报等形式展示出来。

2.@注意事项@学生分组收集材料时,要明确方向和角度,不必面面俱到,尽可能就某一问题收集比较丰富、详实的资料。

学生可以分组从如下几个角度收集资料。

219①@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为什么说“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③@为什么说“面向世界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④@为什么说“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⑤@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⑥@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⑦@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交流材料。

@尽可能通过交流解决本综合探究中的四个大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一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写出一篇体会。

@为巩固活动成果,建议办一期专栏或墙报。

三、@补充资源.@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精神力量@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

如果忽视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是难以搞上去的,即使一时上去了,最终也要掉下来,并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要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光靠物质条,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江泽民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要经常讲、反复讲。

”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不强不行,民不富不行,民族没有凝聚力也不行。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正确把握如下四个重要关系。

@第一,“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坚决抵制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否则,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就不复存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也不复存在,历史已经无可置辩地证明了这个结论。

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把它当成僵硬的教条,不等于对它作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式的理解,不等于说它不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

事实上,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恩列宁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发现新情况和研究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一方面,它通过不断批判吸收一切有益的成果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日益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它也进行自我批判,通过不断扬弃和不断创新而进入新的境界。

@第二,“二为”与“双百”的关系。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且把二者统一起来,是我们的既定方针。

社会主义文化,毫无疑问应当反映和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和讴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业绩,反映和讴歌各个地区各个方面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反映和讴歌各族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

社会主义文化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愿望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上、艺术上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自由竞争;就是要鼓励不同观点和不同流派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

如果百花齐放变成了一花独放,百家争鸣变成了一家独鸣,社会主义文化的园地里就不会有繁花似锦、绚丽多姿的局面。

当然,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决不意味着要忘记社会责任感,忘记关注社会效果,忘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天职。

@第三,“三个贴近”与“三个创新”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就是要面向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把握生活的主流,反映生活的本质;贴近群众,就是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总之,“三个贴近”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不要高高在上,远离群众,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专用品。

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没有不断创新的内容,就谈不到先进性;没有不断创新的形式,就谈不到新颖性;没有不断创新的手段,就谈不到独特性。

就是说,没有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失去其优秀品质。

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摒弃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手段老套的文化产品,下大力气克服党八股满天飞、空话套话盛行的不良风气。

@第四,“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弘扬“主旋律”,这是由它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江泽民曾精辟地把“主旋律”概括为“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社会主义文化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时,还要提221倡多样化,即让各种题材、主题、样式和风格得以全方位展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得到全方位表现,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

没有主旋律,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无从体现;没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和多样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党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如何建设先进文化@关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关于文化,国内外学界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基本含义相差不大。

“文化”是相对于“原始、自然”而言,“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蒙昧”而言。

在我们的语言中,“文明”通常指文化的发达程度、积极成果和整体面貌。

@客观上,文化是作为人特有的行为模式、生活“样式”而存在和表现出来的,它是通过物化、社会组织化等形态所负载的人类价值体系。

“文化”概念的涵义和本质,简言之,就是“人化”和“化人”,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将自然状态加以“人化”;同时又用其经验和成果来“化人”,提升人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