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学考博简论述汇总

历史学考博简论述汇总

1、论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南开2007年)2、论国粹主义思潮(南开2007年)3、论晚清新军(南开2007年)4、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南开2007年)5、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党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南开2007年)6、抗战前后中国经济崩溃的原因(南开2007年)7、论梁启超与近代新学8、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9、论科举制的废除过程与意义10、康有为变法理论与今文经学的关系11、试论近代社会转型12、试论国民党党政体制13、清初官制改革14、清初教育改革15、论民国初年的经济16、试论孔子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17、论近现代三次留学热潮18、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政治制度的变迁19、墨海宿管,花华圣经书房(主要是出版史方面)20、晚清军事留学21、中体西用论22、论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23、各列举5本关于社会经济史方面国内、国外著作,并分别就一本进行评价24、试论近代农村经济的变革25、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经济近代化的关系26、论科举制废除的影响27、论述国民党军政、训政和宪政的过程28、论近代中国关税自主的过程及影响29、论近代工商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30、论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31、论张之洞与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32、评述近二十年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进展33、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变动的基本特征34、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35、试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6、评道光皇帝37、太平天国经济政策38、举例说明重大考古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推动作用39、举例说明变法运动打破旧制、社会进步的历史贡献40、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41、论道光皇帝42、评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经营模式43、试评析清末立宪运动44、试论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45、试论唐朝的历史地位46、试评乾隆皇帝47、秦朝的历史地位48、中国历史上的改革49、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形成50、圣库制度51、评盛宣怀52、清末兵制改革53、西汉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特点54、论中国社会经济在明中后期变化55、秦以来君主专制政治至清朝的变化56、论近代外人在华投资57、评戊戌政变58、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考59、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特征60、西方议会制度在中国61、评张謇62、中国古代史研究三个最前沿的话题(08年人大)63、汉、唐、明宦官专权与当时政治制度体制的关系以及与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6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响65、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请以社会生活方式变迁为例说明66、简述孙中山的民族思想67、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68、评述抗日战争第二战场69、建国后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70、评述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撰述语境,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71、简要评述马士、蒋廷黻、范文澜、费正清等人的研究方法,治史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并应用革命史与现代化史范式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

72、结合近几年来的学术动态,对戊戌变法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一述评73、论述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中国化道路及其影响74、中国近代外资银行在晚清民国的发展、影响以及与钱庄的互动关系75、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背景及其内涵76、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间党派的民主政治思想评析77、试用历史长时段理论分析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78、评析至少五本有关二十世纪中国史的书(包括论文)79、试析党史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80、当代户籍制度述评81、近代中国专题研究述评82、浅析近代中国城乡关系83、近代中国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84、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带来了什么重要影响85、论述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86、论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演变及其历史作用87、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涵义,它有什么特征?你对此有何看法88、论述1904年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89、论述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及其成效90、论述晚清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动及其原因91、论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并对其评价www.92、结合史实论述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历程及其所呈现的特点93、评价洋务运动中李、左、曾的政治行为94、论述北洋军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 u" W95、述评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举措和历史作用96、试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成因、内容、历史作用及彼此关系97、你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哪个问题最感兴趣?为什么?有何研究设想?98、你认为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1840年以前的传统社会相比,其最深刻的变化表现在那些方面,并论述之99、你认为最近几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并举例说明之100、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特征和历史影响?101、近代中国的革命是如何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102、清末新政有哪些主要举措?你有何评价?10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考博,104、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105、评述1927—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106、论述主要北洋军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107、试论汉唐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08、试述明代中后期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变109、简述自秦至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110、中国古代城市、城市经济发展及变化111、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112、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分析南宋经济发展状况113、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114、分析雅典民主政体和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115、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

答题要点(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分封诸侯王,在西汉初期,诸侯国有利于于西汉王朝的巩固,有利于地方的稳定和中央的集权。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诸侯王权力日益扩张,逐渐与中央抗衡,不再听中央的号令,对汉朝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成了西汉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2)景帝时期,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吴楚等七国在公元前154年举兵叛乱,爆发了“七国之乱”,这一叛乱最终被镇压,在评定七国之乱以后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

(3)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议法》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诸侯王再也无力抗衡中央了。

诸侯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116、论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答题要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始于三十年代初,中心议题是: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半封建社会、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其他性质的社会。

(1)潘东周、王学文等新思潮派”在分析了中国存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三股力量的相互关系后指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但封建主义仍在中国农村经济甚至整个中国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

而且,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着,用一切力量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

(2)任曙、严灵峰等“动力派”认为,自帝国主义入侵以来,封建经济也即自然经济已经崩溃,商品经济已经深入全国城乡各地,资本主义关系在中国占了领导地位。

因此,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社会史资本主义社会。

”动力派“的理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张闻天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离开了剥削关系与阶级关系,就无法了解这一社会的经济性质,商品经济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性质。

帝国主义在中国虽然造成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关系,也扩展了商品经济的领域。

经过讨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论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17、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答题要点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时期,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中国、古印度、希腊时期思想文化都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

中国在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118、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答题要点(1)历史背景:兴起于19世纪中期,是随着日本的国门洞开和改革运动兴起的。

日本国内成立了各类民权组织,爱国社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对自由民权运动起到很大影响。

爱国公党提倡“天赋人权,人民尽皆平等。

针对上述自由民权运动骤然兴起的局面,明治政府一方面进行部分政治改革,在天皇发布逐渐建立立宪政体诏书的同时,废除左右两院,设臵元老院和大审院;另一方面,劝诱自由民权派的中心人物板垣退助再度入阁,以达到瓦解运动的目的。

尽管板垣重新担任政府参议,爱国社也因此在1875年4月解散,但在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下,自由民权运动却持续发展。

(2)性质:自由民权运动是将日本建设成自由和人权国家的运动。

但在有一段时间内,日本国内的改革运动逐渐停滞,并陷入困境,因此,他们将目光转向国外,主张日本向国外扩张势力。

(3)影响:自由民权运动导致民权运动者和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矛盾。

日本国内的改革运动逐渐停滞,并陷入困境。

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国外,主张日本向国外扩张势力。

1894发甲申政变,民权运动的报刊强烈指责中国,提出必须同中国决一死战的强硬论。

119、汉代历史文献学120、古代目录分类,及对当代古籍分类的看法121、汉代今古文经之争的缘起及其对中国学术史的影响122、古代相权与君权之争及其影响123、评清末保路运动124.从天津教案看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125、试述“改组派”的主要活动126、试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及意义127、何谓文化?何谓近代文化?何谓中国近代文化史?请予以分别说明并评析128、以“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为视角,分析中国近代学科体系的建立129、论述中国历史条件的特点和民族关系变化130、以一部中国通史著作为例,谈谈通史体例和通史精神131、阐释史书体裁、形式、产生和特点132、论述中国史学近代化因素133、梁启超、白寿彝关于中国史学史基本理论的观点并作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