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 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
• “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 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 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 性认识。”——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 1、实践主体。 •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具
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 2、实践客体。 •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
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3、实践中介。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 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方法的工具系统。
• ※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 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 天文学;
• ※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 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
• ※适应建筑工程、农业灌溉以及战争的 需要,产生了力学;
• ※对蒸汽机的研究和改造,进一步推动 了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的发展。
• 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 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 化学的实验,就得变革原子。”这些话的 非常清楚地说明:人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 的,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 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 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 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 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客体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回答。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 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鱼
概 念
鸟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判 断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推 理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间接性
水果
鱼
鸟
抽象性
男 人
抽 劳动语言 象 思维意识
社会关系 总和
女
人
人
人
友 人
众 人
抽
男人女人
多种具
•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容。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 中发展。
感性认识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 质的不同回答。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 路线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 其三,善于总结经验。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的错误
错误
理论上
实践上
唯 理
夸大理性认识重要 性,否定感性认识
论 作用
教 条 主
义
经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
经
验 要性,否定理性认
验
论 识的作用
主
义
•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而 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理性认识中
判断
有感性认识
这花是红的
概感 念觉
那树是绿的
感性认识中
语言
有理性认识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知觉
表象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事物
知觉 苹果=红+甜+ 硬+……
感觉: 硬! 红! 甜!
• 理性认识
•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 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 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 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
• (二)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 感性认识 • 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
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 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 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 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 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 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 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情感
驱动
兴趣
诱导
作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
参照
思维定势
调节
真、善、美
升华
• (三)从认识到实践
•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
•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 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 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 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 感觉经验、先于实践 的东西,是先天就有 的。它坚持从“思想 和感觉到物”的认识 路线。
•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本质的 回答。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 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 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 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 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 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 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是对客 观事物表面的个别 属性、个别特征的 反映。
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 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在记忆中的再现。
• ※在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中自始自终渗 透着价值关系
• ★认识关系既是实践关系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是实践关系的必要条件
•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 实践主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 方案
• 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 反馈和调节。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 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象
张三李四
体的人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
阶段 反映的内容 特点
感性认识 初级 现象 外部联系
直接性 具体性
理性认识 高级 本质规律 内部联系
间接性 抽象性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 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 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示子聿》中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 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人们提出 新的认识课题,对新课题的探索和回 答,形成新的理论
• (2)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 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