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作者:于秋时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摘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全球人类寻求生存的必然需求,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6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就步入“现代农业”的行列,有些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也在上世纪70年代或稍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如美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型、日本的农业资源贫乏型、韩国的农业农村结合型等不同发展模式,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启迪。

[关键词]美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型;日本的农业资源贫乏型;韩国的农业农村结合型[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自然归宿。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全球人类寻求生存的必然需求,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战后,一些国家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如美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型、日本的农业资源贫乏型、韩国的农业农村结合型等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为我国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借鉴。

1 美国资源优势型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及启示作为全球工业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农业经济第一强国,其农业特点是高效率。

其耕地不足全球7%,但农产品总产值占全球12.6%;用仅占全美2%的人口,满足了2.9亿人口的食品需要,以及2/3的农产品对外出口。

在美国,其先进的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进而美国的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以劳动生产率为主、土地生产率为辅。

美国本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更适宜农牧水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原土著人居住区就已经发展成诸多大型家庭农场,战后农产品及加工品有了高速的增长,先后经过1860以前的“农业时代”、较为发达的二战前农业经济、二战期间农业经济的转折、当代现代农业几个重要时期,率先在全世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我国从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得到的借鉴:一是重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美国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经历了改良农具阶段(1783-1865)、农业半机械化阶段(1886-1914)、农业机械化实现阶段(1914-1945)。

在农业机械化实现阶段后,又朝大型化、综合化、自动化和电气化方向发展。

二是全方位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

美国在1820年前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1830)。

经过一系列变革后,到1910年农村人口比重降到54.3%,1950年为15.3%,1989年为1.9%。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几乎所有农产品都进入了市场,市场成了农产品的唯一出路。

市场的竞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扩大农业对外贸易。

美国的农业以出口为主,1890年农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总值的74.5%,长时期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1984年为17.8%,1990年为11.0%,但其出口绝对值却一直始终上升,始终保持着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四是具有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很少直接干预,但却为农业社会化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服务,如加强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等。

2 日本资源贫乏型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及启示作为东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在经济复苏的同时,农业也迅速发展。

1950-1975年,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无论生产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一个东方农业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引起了世人关注。

日本是一个岛国,具有亚洲农业的特点,人口多,耕地面积极为有限。

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

据统计,1960-1975年,日本动力耕耘机和农用拖拉机数量增长6倍,农用汽车数量增加9.7倍,力喷雾机数量4.6倍。

二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1960-1984年农村人口从3441万人减少到2049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口从1454.2万人减少到为565.7万人,到1994年减少到338万人,到1998年减少到238万人。

三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业比重逐渐缩小,畜牧业比重相应增大。

从二战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少。

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畜牧业所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60年的13.2%提高到1993年的25%,同时国民的食品结构发生改变,人均主食大米年消费量下降,畜牧产品、蔬菜、水果年消费量上升。

四是工农、城乡差别明显缩小。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农户的平均收入已经超过了城市职工家庭的水平。

随着农业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逐渐走向城市化、电气化,电气炉灶、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已经普及,农民住宅焕然一新,农户大都拥有汽车。

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是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多样。

二战后,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缓解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是国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战后,日本农业支出约占政府预算的10%,主要用于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和价格支持。

国家财政支持农业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分为补助金和和低息长期贷款两种,农产品价格补贴为70%以上的农产品价格受到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三是教训。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值得汲取的教训。

如,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和农业环保等方面,通过制定《农业基本法》(1961)、加强法律保护,加速农业机械化,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实施价格保护,形成了特色独具农业支持制度和保护体系,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频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日本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在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如,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自给率大大降低;小规模生产经营带来粮食高成本,兼业农民大量存在;巨额补贴加重财政负担,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3 韩国城乡整合型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及启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表现为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要求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共同进步。

在这个巨大的嬗变中,全社会的整合性十分重要,而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就确立了一种城乡整合的成功模式。

韩国的自然条件一般,农地稀少、劳动力充足,是农业条件的基本特征。

由于朝鲜半岛的山地特征,耕地面积只有200万公顷,粮食曾长时期依赖进口。

经过二次大战和朝鲜战争,韩国经济陷入空前混乱局面,粮食危机成为战后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严重的粮食短缺,恢复农业生产缓和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稳定社会、在政治上争取农民的支持,政府开始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对韩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确立了以自耕农的家庭经营活动的当代小农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粮食危机的解决,为农业现代化打开了通道。

一是工业发展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韩国政府制定了为重化工业发展服务的城市集群政策,采取了经济优先、企业第一的方针,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得到了自由创业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就单个城市类型而言,人口集中的部分城市尽管为数不多,但得到持续不断的城市开发投资,而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高速成长的城市集群成为必然趋势。

二是教育的超前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提供了重要前提。

在1966—1976年期间,韩国教育经费平均每年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促使农村文盲率大为降低。

正是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才使其得以顺利转移到城市及高新技术产业。

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各道市郡分别设立了农村振兴院和农村指导所,开展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三是对城乡共同发展的政策整合。

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优先发展工业,使工农、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案例比比皆是,而韩国是较早的发现问题并积极扭转这一态势的国家,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协调工农业发展、整合城乡之间关系的政策在其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包括: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有: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对大米实行了价格双轨制,使其产量大幅度增加;采取农业资本投入的补贴机制,以价格补贴与提供低息贷款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资助,还利用外资借款用于农业开发;实行“增产农政”政策,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特别是大米的自给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积极引进新品种,自主培育高产作物;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开放农政。

韩国政府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较好地解决了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发展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在扶植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难题,没有因为农业发展的滞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是开展新农村运动。

农业现代化最成功的成果,就是将农民和广大农村全部纳入现代化的社会,让农民也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的韩国也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点,其间功不可没就是突破城乡分割体制的创举——“新村运动”。

韩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虽然中韩两国国情、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不同,但同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与中国正在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发展目标一致。

韩国的新村运动与中国的新农村目的都是高效利用本国优势资源,对农业的基本条件进行改善,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要素,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采取措施相似。

当时韩国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落后的小生产与变化的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高标准的现代工业之间矛盾。

韩国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区域特产”和设施园艺,从而对剩余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缓解了单一的农业滞后于二、三产业的现象。

韩国农村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系是分不开的。

现在,韩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社会化服务,这一系统运作过程就是韩国的新村运动,在中国叫做“农业产业化经营”,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是保护策略的可融性。

韩国的保护策略主要有建立农渔民年金制度、免除畜牧业生产增值税、减轻农民负担等,进而提高了农渔民生产积极性。

中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几年更为显著,从2000年起中国相继在全国农村开展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税费改革,基本上做到了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在“一免”的同时,还出台了三项直接补贴政策:即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使农民大受其益。

[参考文献][1] 金国胜.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湖北农机化.2013(06).[2] 姜作培.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原则[J].经济纵横.2004(04).[3] 郁文静.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模式探究——基于对浙江省新缪路村、上海湾张村的案例分析对比[J].农业与技术.2016(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