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拥挤大城市如香港的校园设计香港作为亚洲高等教育最发达地的地区之一,在校园建设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
针对这一状况,本课题以香港地区的大学校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针对大学校园设计的几个关键领域,以创新的思维方法,试图探索现阶段大学校园设计的趋势和规律。
另一方面,本文通过香港大学校园之间的比较,验证所得出的设计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探索香港大学校园设计的借鉴意义以及今后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一.香港大学校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1. 城市型大学与郊区型大学并存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港的城市型大学与郊区型大学数量相当,其郊区型大学发展用地对于其校园规模来说相对宽松,而且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可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校园地处较为偏僻的郊区,校园资源不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但由于香港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校园与市区的联系不是很困难。
香港的城市型大学普遍急缺发展用地,因而促使校园不得不向高密度、集约化发展,以求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种规划建设模式推动了校园内部高效率的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
而且,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段也可以营造出优雅的校园环境。
香港正是在这种化不利为有利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建设城市型大学的成功方法。
2. 校园位置分布广泛香港地区按行政区域划分为18 个区,而香港的八所大学处于八个区域,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这种分布方式便于校园带动周边环境的发展,形成学校与城市互动。
而且香港本身面积不大,各校之间相互交流也比较方便。
3. 校园用地开发强度高由于香港山地丘陵多,可建设用地少,土地资源极为珍贵,而大学校园发展的速度一直非常快,规模也越来越大。
因此,各学校在建设新项目时都会充分评估校园的土地开发强度。
在香港校园的发展过程中,其校园建筑逐渐趋向于建筑综合体,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土地解决最多的功能,并且保持校园环境不被破坏。
香港校园注重对土地进行充分开发利用还表现在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上。
很多校园都开发地下、半地下空间,用作实验室、仓库和地下车库等。
1香港科技大学停车场4. 校园使用率高香港地区的校园建筑使用率非常高。
每所教室都会在学校合理的课程安排之下得到合理充足的利用,少有教室闲置的情况。
高使用率规避了教学设施重复建设的费用,也给维护和管理减轻了成本。
5. 完善的人性化的交通系统香港地区的大学校园步行系统十分发达,除香港中文大学之外,其他校园基本都实现了人车分行,并且通过各种建筑手段使步行系统实现全天候使用,使用者能方便快捷地往返于各建筑之间。
多数校园设置地下车库,不仅缓解了车辆对地面静态交通带来的压力,而且节约了宝贵的土地。
2香港理工大学立体化人车分行设计二.香港大学校园规划及校园生长模式1. 组团模式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
每个书院作为一个面状组团,都配备各自的教学楼、图书馆、文娱康乐、宿舍、食堂等设施。
因此形成了中文大学特有的规划模式:中央校园的建筑位于地势较平坦校园中部,供整个大学共用的图书馆、文物馆、科学馆、礼堂、行政办公、科学实验楼、研究所及医学大楼均布置中央校园。
图书馆和科学馆位于中央校园的两端,其余建筑物将校园中心围合出一个带形广场,凸显出校园空间的纪念性、文化性和指向性,使中央校园在整个校园的空间形态中起到了统帅作用。
崇基、新亚、联合、逸夫四所书院呈组团式围绕大学本部设置。
3香港中文大学组团香港科技大学在规划依据地形将校园分为公共教学科研办公区、教职工、学生生活区两大区域。
公共教学科研办公区地势较为平坦,建筑沿南北向轴线布置,教职工与学生生活区则沿校园环路建设,东西向轴线上设置一条廊道将教学科研办公区与学生生活区相互连接。
现状组团的总体规划布局并没有一味追求校园建筑结构布局的对称性,而是体现校园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灵活性。
4香港科技大学组团2.动线模式香港动线规划模式的大学校园主要可分整体动线式和核心区式两种类型。
香港大学校园有近百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分布在学校各个位置。
根据这一特点,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校园规划采用动线模式,建筑物根据动线方向发展。
由于校园基地高差很大,设计师根据地形将动线划分为若干区域,各区域内部形成各自的生长线,然后通过贯穿校园东西的主干道路将各分支组织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校园整体动线模式规划。
5香港大学校园整体动线模式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在校园的核心区域将若干个庭院沿动线布置,形成若干个单元。
动线从入口广场开始,通过一条室内“学术廊”将动线两端的庭院紧密相连。
如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在核心区动线主轴两侧设置教学、科研办公等功能,在主轴垂直方向衍生出分支,分支上设置学生宿舍、社团活动室,通过水平和垂直步行道将山下学生生活、运动功能区与教学核心区相互联系。
6香港科技大学核心区动线模式香港中文大学与岭南大学的核心区域通过室外步行街将两端设置教学楼、校博物馆等全校共用建筑串联起来。
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新的校园发展计划在原有校园基础上继续将带状步道向东延伸,维持了中央校园的原有肌理,并保证了校园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央校园,“线”在这些校园中被设计成了步行街,建筑物均沿街道两侧布置。
带状模式在空间组织上较为单纯,不论是在坡地上或是在平坦地上,均能通过对线上的交通和活动因素加以组织,营造出热闹丰富而有秩序的空间。
富有变化的带状步道为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交往空间,使整条带状步道都是活动的焦点。
7香港岭南大学核心区动线模式8香港中文大学核心区动线模式9香港中文大学中央校园步行街3. 分散模式早期的香港大学校园拥有相对充足的建设用地,校园规划采用分散模式,将本部大楼、图书馆、宿舍、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建于地势较为平坦的位置。
此时香港大学校园规划形态较为自由、宽松。
10 1941 年香港大学鸟瞰图香港浸会大学位于拥挤的九龙区,其建设用地十分零散,因此校园化整为零地分为了善衡、逸夫、浸会大学道三个校园(图3.17)。
每个校园的建筑都采用高密度、集约化的设计方式,包含了教学、办公、休闲、餐饮等功能,以规避分散式规划模式对师生使用造成的不便。
11香港浸会大学校园分散式布局4. 网格模式香港理工大学(图 3.18)整个校区分为南、北、中三部分。
南部为主要入口及教学楼;中部为公共设施及行政楼;北部则主要为实验室及工业中心。
校园人多地少,用地极其紧张并且受到城市道路网的限制。
在有限的用地内,校园规划发展采用网格型模式,以建筑物连成网格,构造了一个54m×54m 的网格。
校园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相关建筑形成网络,便于学科联系的同时有利于分期建设。
适应了香港九龙区密集化、城市化的整体规划形态,并且网格型规划易于进行标准化建设,能够满足灵活性生长的需求。
同时,建筑底部通过架空,形成了步行空间,并使各庭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打破了网格模式中各内部庭院过于封闭的缺点。
12香港理工大学网格模式布局13香港理工大学网格模式根据校园规模的不同,校园采取的规划模式也有所不同。
各种规划模式均有其优点和缺点,其中:1.线性模式在各个校园中应用最广泛。
由于校园内部的使用者流动性非常强,因此,在设计时将校园的交通动线作为规划的主线,将各功能串联起来。
线性模式的优点在于:(1)校园沿人们主要活动的动线发展,能够形成充满活力的交往空间,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2)应用范围广泛,无论校园规模大小,校园的每个局部位置都可采用这种方式。
(3)变型多,可以由带状衍生出鱼脊状、环状、枝状等多种形态。
其缺点在于:随着校园的生长,容易造成过长的单一的交通动线,对动线中心位置造成交通压力,并且动线两端相互联系距离过长。
2.组团模式通常出现在规模较大的校园规划中。
由于大型校园容纳的人数多,各项功能之间的联系较中小规模校园相对复杂,因此在规划时将校园分为若干区域,结合交通系统将其相连,各组团共同构成整个校园。
组团模式的优点在于:(1)将整个校园化整为零,便于对每个区域进行管理。
(2)便于分期建设某个组团或者进行组团内部的扩建,并且不会对其他组团和核心区域造成干扰,保证校园相对完整。
(3)每个组团相对集中的建设,有利于节约校园用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每个组团内部都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规划设计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团形象。
其缺点在于:由于需要为各个组团今后发展预留用地,在一定时期内,校园内部会显得略有零散,各个组团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3.网格模式通过模数化设计,将校园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密集的规划模式通常应用于占地面积小的校园,或者出现在大型校园的局部。
网格模式的优点在于:(1)模数化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便于调节。
(2)高密度的建筑布局提高校园土地开发强度,提高校园资源和设施的使用效率,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
(3)易于形成统一完整的校园形象。
其缺点在于:(1)模数化设计容易造成校园形象过于单调乏味。
(2)过高的建筑密度会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产生影响。
4.分散模式通常出现在建设用地充足的大型校园中。
建筑选择地势最好的场地进行建设,建筑物分散在校园各个位置。
其优点在于:具有强烈的有机性,实现自由生长。
其缺点在于:(1)建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容易造成校园资源设施分布松散。
(2)十分浪费校园建设用地,当条件良好的场地被占用之后,校园很难再现有校区进行在开发。
三.香港大学校园生长模式1.原地再开发香港大学作为拥有香港政府保护建筑最多的校园,建校初期由于受到欧洲建筑的影响,校园建筑都为西方古典形式。
后来由于战火的破坏以及校园逐渐发展壮大,在校园生长过程中,原有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功能需要。
学校有选择性的保留了陆佑堂、冯平山楼、邓志昂楼等一部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对其功能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博物馆、礼堂、音乐系馆等。
这些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远远超过本身的使用功能价值,在对保留建筑的功能做出了重大调整之后,原有的欧式建筑不仅得到了重新利用,并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更多地承载着香港大学的文化内涵和校园记忆,延续了校园的历史文脉。
功能置换的方式让这些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同见证校园的发展历史。
14香港大学保留下来香港大学目前有六座建筑作为香港政府法定古迹保留了下来,除个别建筑在二战时期被炸毁,其余的都拆除后在原地重建。
20 世纪70 年代后,香港高等教育(香港称“上专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港大作为历史最久的校园,建校初期的很多校舍已无法满足需求。
而校园地处香港岛,用地情况极为紧张,并且香港的土地价格十分昂贵,校方很难另觅新址建设新校园。
因此,学校采用拆除旧建筑、原地重建新校舍的模式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校园更新。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