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课件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03; Atherosclerosis P.5-11
5、平滑肌细胞迁移进入内皮下组织,形成
新的粥样斑块的纤维帽。斑块增大.
6、平滑肌细胞迁移进入内皮下组织和粥样 斑块的纤维帽。 6-7、内皮细胞迁移并且在各种保护因素的 作用下形成纤维帽。
8-9、纤维帽在各种促炎症因素下破裂或损害 ,表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冠 脉事件。纤维帽破裂或损伤后,血栓形成, 在各种保护因素的作用下,在血栓的表面形 成新的纤维帽,使急性冠脉事件,得到新的 平衡。
19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
20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扩展进入管腔
lipid脂c核ore
血栓
→
外膜
.
21
斑块趋向稳定
外膜
溶解中 的血栓
早期斑块破裂的位置 li脂pid核core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Eric J.Topol: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03; Atherosclerosis P.5-11
2、损伤的内皮细胞激活, 使单核细胞、血小板在血
管内膜表面聚集和粘附。
1、在各种慢性炎症和危险因素的 作用下,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 (ox-LDLc)致使内皮损伤,内皮
.
10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同型半胱氨酸 胰岛素抵抗 凝血因子 病毒、衣原体的感染
.
11
病因
.
12
发病机制
① 脂肪浸润学说 ②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
成学说 ③ SMC克隆学说 ④ 损伤反应学说 ⑤ 炎症学说
.
13
损伤反应学说
.
14
Dynamic Balance of 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
.
8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有相关性但未必一定具有直接
的因果关系
.
9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主要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 血脂异常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其他的危险因素 从事体力活动少 西方饮食方式 遗传因素 肥胖 A型性格
新平滑肌细胞 的募集
外膜
.
22
.
23
分期
无症状期或称隐匿期 缺血期 坏死期 纤维化期
.
24
临床表现
主要是有关器管受累后出现的病象 ➢ 主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脑动脉粥样硬化 ➢ 肾动脉粥样硬化 ➢ 肠系膜粥样硬化 ➢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
25
实验室检查
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方法 ✓ 血脂、血糖 ✓ X线 ✓ CT ✓ 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 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血管镜
外弹力板 血管神经 外膜组织
血 管外壁
大中动脉血管壁内-中-外三层组织解剖示意图
.
18
粥样斑块的解剖
内膜
纤维帽
管腔
脂核
中层
– T淋巴细胞
–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组织因子)
– “激活的” 内膜平滑肌细胞 (HLA-DR+ – 正常平滑肌细胞
Libby P. Lancet. 1996;348:S4. -S7.
瘤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及纵隔肿
瘤鉴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
死与其他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
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与其
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
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与其他原
因的高血压相鉴别
.
3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二级预防
A— Aspirin(阿司匹林)
ACEI/ARB
B— -blocker( 阻滞剂)
Blood pressure control
C— Cholesterol lowing(降胆固醇)
Cigarette quitting(戒烟)
D— Diabetes control(控制糖尿病)
Diet(合理饮食)
E— Exercise(运动)
.
6
动脉粥样硬化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 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 包括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 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 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
.
7
概述
动脉硬化共同特点 (非炎症性、退行性、增生性)
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 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中层逐渐退变和钙化
.
16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动脉粥样硬化累及 大型肌弹力型 中型肌弹力型
分期
第Ⅰ期:脂质点 第Ⅱ期:脂质条纹期 第Ⅲ期:粥样斑块前期 第Ⅳ期:粥样斑块期 第Ⅴ期:纤维斑块期 第Ⅵ期:复杂病变期
.
17
血管壁的结构
内 内皮细胞
膜
内皮下组织
层 内弹力板
血管内腔
中
多层
膜
平滑肌
层
细胞
外 膜 层
功能障碍。
3、炎症性单核细胞迁移进入内皮下。
4、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激活,刺激平滑肌细胞、产生基质金
属蛋白酶(MMP)。
.
15
Dynamic Balance of atherosclero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Eric J.Topol: Textbook of
动脉粥样硬化
.
1
目的要求
了解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发生机理、发展规律
掌握
各种类型冠心病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
2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
3
血管壁的结构
内 内皮细胞
膜
内皮下组织
Hale Waihona Puke 层 内弹力板血管内腔
中
多层
膜
平滑肌
层
细胞
外 膜 层
外弹力板 血管神经 外膜组织
.
26
右颈动脉窦部后壁可见一孤立硬斑, 面积 为10.23mm2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年第16卷第8期
.
27
SCA
.
28
多排CT造影
三维CT血管造影
.
29
诊断
✓ 早期诊断很不容易;相当程度, 诊断不困难
✓ 年长患者,血脂异常,造影血 管狭窄性病变首先考虑诊断本 病
.
30
鉴别诊断
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主动脉变化和主动脉
血 管外壁
大中动脉血管壁内-中-外三层组织解剖示意图
.
4
动脉硬化
三种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各器官动脉,多见临 床意义重大
小动脉硬化----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 变, 高血压患者
动脉中层硬化-----中型动脉,中层广泛 钙化,多见于四肢动脉,无症状
.
5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 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 管腔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