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作业

美术鉴赏作业

《蒙娜丽莎》鉴赏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生物学家。

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画。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

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

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

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

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

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

真正让人惊
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

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

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

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巧妙的在油画背景隐藏着一系列动物头像,包括狮子、猿猴、水牛和鳄鱼。

但达·芬奇为什么要在其中隐藏这些动物头像就不得而知了,是这五百年来的未解之谜。

《蒙娜丽莎》数百年来一直被誉为最名贵的肖像画,60年代估计此画价值已达1亿美元。

经过政府允许,从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后到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市展出,轰动了全美国,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睹为快。

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据说展览会规定每个观众只能在《蒙娜丽莎》画像前面停留3秒钟。

以后该画又借到日本展览,轰动的程度更胜于美国,据说每位观众只能看2秒钟。

正是由于她的价值之大,才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

当然,研究一幅画也要从它的创作时代背景看起。

这幅画诞生于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初,所以这幅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文主义思想。

蒙娜丽莎的形象是一位微笑的妇女。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在构图上,达·芬奇选
用了金字塔形构图。

横置和竖置。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就在构图这方面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性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是对人的歌颂赞美。

由此便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对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的反叛,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同时,从画家对《蒙娜丽莎》形象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到画家多这个女性形象所寄予的深情和对画面形式处理的严谨。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也十分的诱人,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她总好像是在看着你笑。

但大家都知道,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一个丧子不久的母亲,平日里都是苦闷悲伤的表情,但却在某一刹那露出这神秘的微笑,让达·芬奇捕捉到就很是令人玩味,其中的秘密还有很多,等待着后世画家学者的解读。

俗话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我想蒙娜丽莎也是这样吧,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间去看她,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或许就是蒙娜丽莎一处传神的地方吧。

姓名;王辉
学号;174030429
班级;电子商务172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