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发展规律

道德发展规律

道德发展规律自我统一感(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被广泛用于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领域(中文期刊网摘要中查埃里克森,课堂示范)一名初中生学习不好,自己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希望很高,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孩子压力大。

后观察发现手工好,与父母沟通,加强学生对自己手工能力的认识,使该生对上职高发展自己的手工特长有了信心,逐渐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1977,第413页)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

此外,他有关人性的概念与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有显著的差异。

也许,正象我们已提出过的,埃里克森的理论本身并非象他个人坚持认为的那样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实际上只是反映了他对弗洛伊德的门徒接纳他为其中一员,从而解决他自身严重的同一性危机的感念之恩。

评价象众多的人格理论一样,不能(或者说起码还不能)按照实验室研究法来评定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并非为研究者创立理论。

他力图从概念上对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几个条目进行分类,任何一个人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可以认为他的理论对了解人格是一种有用的引导,也可以认为是毫无用处的。

“理论的证据存在于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不断进展“的交流过程中,从而引起新颖的和令人惊奇的顿悟,使病人对自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1964)。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埃里克森认为除了实验室研究法外,还有其他评定人格理论的方法。

尽管埃里克森感到需要对他的理论进行科学验证,但其他学者已毅然开展了这一工作。

例如,西厄欧(Ciaccio 1971)要求一百二十名白人男孩用五幅图画来编造故事。

儿童相等地分为五岁,八岁和十一岁三个组。

在几名裁判者的协助下,对儿童所叙述的故事按照它与哪个发展阶段最一致来逐句分类,并把每个儿童所使用与埃里克森前四个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句子的百分比作了记录。

这些数据明显地支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

四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46%),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的相关(42%)。

八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56%),其次为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20%)。

十一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四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26%)。

在本章前面已经提到,埃里克森运用他的理论剖析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例如:希特勒、乔治?肖伯纳,默哈特默?甘地、马克西姆?高尔基和马丁?路德等。

他的成就导致了一门称为历史心理学的新学科的诞生。

有人也许会问,埃里克森对历史人物分析的精确性如何呢?他的答复是,他的分析是基于一种训练有素的主观性,也可以说是基于“半传说”之上的。

埃里克森谈到他对马丁?路德的分析时说:如果说这种分析中的某些部分是传说的话,那就让它这样吧。

传说的构成部分来自对历史的学术上的改写,部分来自学者著作中使用的原始素材。

因而,只要所记载的事件与其它公认的事实没有矛盾,只要始终坚持一种真理的口吻,只要得出一种与心理学理论相一致的意义,我们就不得不把它当作是半传说半历史的。

(1958,第37页)正因为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所以罗森告诫我们:……要认识到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论,而不是一些事实。

正是部分地由于他承认自己缺乏理论意识,才使许多读者在读完他的著作后去掉或破除一种信仰,尽管他表白过他的意图,但他仍然揭示了一门必然性的学科,而不是建陶了一种有价值的观点。

(1976,第120页)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但他的理论被许多人看作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因此,在你碰到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强度、心理历史学、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和生命周期等这些术语时,请记住都是艾瑞克·埃里克森首创的概念,自此之后它们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P66皮亚杰认为,道德由种种体系构成,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P66他律道德是指以他人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某种道德行为,自律道德是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某种道德行为。

幼儿以父母、教师及有威信的成人的道德来评价道德行为,因此,成人以身作则,提供正确的榜样在幼儿的德育中尤为很很重要,千万不能以错误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幼儿。

P69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比皮亚杰道德理论影响大,是在皮亚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强的应用价值P74皮亚杰与科尔伯格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的道德发展的。

如果说皮亚杰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科尔伯格则是继皮亚杰之后采用认知发展取向研究道德发展的最杰出代表。

从道德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角度,从道德发展的实质与机制、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道德发展的阶段三个层面比较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即可揭示出他们理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及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而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比较,不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还可为我国道德教育实践做贡献。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都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皮亚杰与科尔伯格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的道德发展的。

如果说皮亚杰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科尔伯格则是继皮亚杰之后采用认知发展取向研究道德发展的最杰出代表。

本文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比较了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揭示出了他们理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还可为我国道德教育实践做贡献。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博大精深,虽有关联,但却自成体系,首先是与他们的研究方法紧密相连的。

本文一开始就从道德心理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二个层次对皮科二人理论的研究方法做了比较研究。

指出在哲学方法论上,二者都是结构主义的,具体表现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统一;在具体方法上,皮亚杰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科尔伯格采用的是两难故事法,后者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详细标准地测量道德判断的方法。

接着,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道德发展的实质与机制、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道德发展的阶段、道德发展的主线与研究主题四个层面作了具体比较。

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第一,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维纵向的,在思维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单轨论”;第二,二者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都围绕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这一主线展开,研究主题均为公正。

二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放在对道德思维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的描述上,而非思维形成过程本身,皮亚杰研究重点在于思维形成过程本身,对过程的特征的描述在其理论中只占第二位;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皮亚杰却忽视了,这损害了皮氏学说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研究,而科尔伯格不仅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系统的以三水平六阶段为核心的道德发展理论。

本文最后指出,皮科二者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予以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两方面做了具体阐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