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晚8时播出。
颁奖盛典由白岩松和已经退休的敬一丹共同主持。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当屏幕中的吴锦泉高高举起水晶奖杯接受致敬,小小的会议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老人却一如平常地谦虚:“我做的这些事很小,人们却给我了很高的荣誉,让我很感动。
”荣誉,对老人来说,是鼓励和认可,但更是一种责任和鞭策。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吴锦泉的家时,他推着装有窄条凳、磨刀石的自行车才刚刚做生意回来。
“春节用刀多,生意好做些。
这不,今天早上就有人打电话给我,让我去磨刀。
”吴老说。
1月下旬,经过民主推荐、网络投票和最终评议,“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最终从22名候选中人推举出当选人物,吴锦泉高票入选。
受中央电视台之邀,23日,老人推着他的磨刀行头走进央视演播厅录制今晚播出的节目,并捧回了沉甸甸的心形奖杯。
但回到南通,他便把奖杯小心翼翼地锁进木箱后,每天依然冒着严寒,骑着老旧的自行车,踏行几十公里,走街串巷磨菜刀、剪子。
三块、四块地小心积攒着零钱,储存进他的慈善梦想中。
每月仅花300元,他却捐出4万多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地震后第四天,南通红十字会募捐点,一位衣着陈旧的八旬老人走了进来,将随身携带的布包向募捐台上一倒,一堆硬币“哗啦啦”地倾泻出来。
“我是一名党员。
四川受灾,我心里很难过。
这是我磨刀挣的钱。
虽然我今年已经80岁了,但我身体还好,还能挣钱。
这点心意捐给灾区人民。
这名老人便是吴锦泉,一位走街串巷靠磨刀赚辛苦钱的手艺人。
当天,他向四川灾区捐出了1002元。
“我力量不大,否则还能多捐点。
”握着空空的布袋,老人满脸歉意地说。
汶川地震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心,让吴锦泉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他,要做这种力量的传递者。
磨刀,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从62岁退休后操起磨刀旧手艺,吴锦泉送走酷暑、迎来寒冬,坚持了已26年。
“锵,锵锵……”在南通市港闸区一带,居民们只要听到清脆的“吊金龟”声(六片铁板串成的敲打器具),就知道是磨刀老人吴锦泉来了。
接过居民送来的菜刀、剪刀,吴锦泉停下车子,支起窄条凳,摆好磨刀石,弓着腰,一丝不苟地磨了起来,“老人家的手艺特别好,我服装厂的剪刀都是送来给他磨。
磨一次能用一年,价格还便宜。
”港闸一家服装厂老板张郭平说。
从起初每磨一把刀收几毛钱,到现在不过三四块钱。
吴锦泉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天仅赚着几十元的微博收入。
他生活十分简朴,青菜自己种,几乎没买过新衣服。
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过300元。
他省吃俭用,却将磨刀积攒下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颁发的慰问金、奖金慷慨捐了出去。
孤残儿童需要帮助,他将1000元政府慰问金和316元磨刀收入捐给了红十字会;玉树地震第二天,他就蹬着自行车向募捐点捐去1000元;舟曲泥石流,老人又捐出一大堆硬币,共1001元;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他捐款3000元;雅安地震,他又将两大罐硬币捐给了灾区,近2000元……哪里有困难,哪里总能看到吴锦泉步履匆匆的脚步。
近年来,吴锦泉共向灾区、孤残儿童、贫困家庭捐款达4万多元。
榜样的力量,满城爱心如泉涌4万多元,对于那些大慈善家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靠磨刀为生的近9旬老人吴锦泉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
老人的善举,一次又一次感动着社会。
但他更像一盏烛光,召唤着无数胸怀善意的爱心人士,也感染了满城爱心犹如泉涌。
有吴锦泉为榜样,老人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
吴锦泉带头捐款3000元,还发动儿子捐款。
村里的15家企业也自发捐出了3万多元,就连一些普通村民也加入到爱心捐献中来。
目前爱心社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向伤残、重症、贫困家庭发放救助款1.4万余元。
“更多的人不一定向吴老一样去捐款,但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贡献。
他给村里带来一种精神,可以感染每一个家庭。
”五星村党总支书记褚君芳说。
2012年,南通市红十字会还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
吴锦泉个人捐款3000元,截止目前,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15万余元,惠及60岁以上的特困老人、困难环卫工人、困难农民、贫困学子等人群。
“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就连吴锦泉踏着自行车外出磨刀时,人们也都认出这位就是用微薄收入慷慨行善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不少人在磨刀时,特意给老人一张整钱:“吴爹爹,不用找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在做好事,挣的钱捐给了困难人群。
你也算帮我捐一点。
”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吴锦泉心里感动着,但他一定让人写下自己的名字,代为捐赠。
“我是一个磨刀的,也是一名慈善大使。
通过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成为有爱心的人。
”吴锦泉说。
如今,他是南通年纪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到老”今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走进港闸区五星村。
村里大多数人家洋房耸立、生活富足。
但来到吴锦泉老人的家,却让人有些心酸。
三间低矮的旧瓦房修了又修,老人已住了40多年。
旧桌椅、旧被铺,家里几乎没有新的家具和值钱的生活电器;走进厨房,没见到半点肉丁,半只吃剩的煮山芋老人还不舍得扔;老人身上的衣服,还是补了又补的旧物。
穿的黑裤子已经有39年了,还是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
物质生活寒酸,但放眼四周,墙上一帧帧老人获奖或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以及一块块奖杯,又填充着老人的精神世界,富足又让人敬仰。
吴锦泉先后获得中国好人、中国公益良心奖、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去年老伴去世了,就我一个人,吃自己种的菜,也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我就捐多少。
”吴锦泉说。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告诉记者,那是他2012年获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楷模”荣誉时,在中南海接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接见。
当时他对总理说,自己要磨刀磨到90岁,做好事做到90岁!“现在政府接我定期到医院检查,视力、听力都很好,身体没问题。
现在我要说,我磨刀肯定不止90岁,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款做好事到老。
做点好事,这辈子的最后几步路也走的舒坦。
”吴锦泉说。
继入围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后,吴锦泉又入围201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央视发起网络投票以来,他的事迹感动了国内外无数观众。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
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
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
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1389,这是随机选取的,2016年2月2日这个时间节点,“宝贝回家”寻子网累计收获的成功案例;数字与日俱增,它意味着,经由“宝贝回家”的大爱护航,越来越多被拐、走失、流浪儿童与家人团聚,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家庭随之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郎平雄心志四海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