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2012-04-10目录一、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2)二、课程改革总体目标 (2)三、人才培养目标 (3)(一)职业岗位能力 (3)(二)职业岗位知识 (3)(二)职业资格证书 (3)四、课程结构 (4)五、招生对象 4六、课程设置 (5)(一)公共基础课(GGJC) (5)(二)专业基础课(ZYJC) (6)(三)专业课程(ZYKC) (9)七、课程实施方案 (11)八、实习实训方式 (13)(一)课程实训 (13)(二)企业实习 (14)九、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15)(一)“准学分制”考核思路 (15)(二)课程学分计算方法 (15)(三)加分因素 (16)(四)学生得分计算 (16)(五)学分认定程序 (17)(六)学生毕业的必需条件 (17)(七)奖励及特殊情况的处理 (17)十、教学方法与教学研究 (18)(一)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实例教学 (18)(二)备课及教学资料 (18)(三)教学研究 (18)(四)教学质量跟踪 (18)为使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学校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来研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训,计划自2007年9月起对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等开展适合于我校及我市现状的改革。

一、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孙立敏副组长:李选王伟刘高峰计新科负责人:刘高峰、李占彬、解艳妮、吕小亚成员:李耿高恒王静王新民杨军郭素娟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出发点,以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实例教学为手段,以现阶段应用广泛的、需求潜力大的、市场急需的技能为教学内容,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操作型、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㈠职业岗位能力:1.具备编制机械加工工艺的能力。

2.具备选用工装、夹具及专用设备的能力。

3.具备按照工艺要求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

4.具备钳工、车工、电工操作能力。

㈡职业岗位知识:1.掌握机械切削、电气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数控编程的原理和方法。

4.熟悉普通机床及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知识和技术。

5.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词汇量。

6.了解现代化车间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㈢资格证书:学生在修学完成毕业规定的学分时,必须参加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职业资格的申请认定,拿到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上,从授课内容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划分上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做不同的划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大于1:1。

从课程性质上,所有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二是专业基础课,三是专业课。

四、招生对象及学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五、课程设置(一)公共基础课(GGJC)(二)专业基础课(ZYJC)(三)专业课程(ZYKC)注:(1)课程编号的表示:GGJC表示公共基础课,ZYJC表示专业基础课,ZYWL表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

(2)三位编号第一位表示开课学期(0表示所表学期),后两位表示课程序号。

六、课程设置方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说明:第一学年按20周计算,第二学年按18周计算,课程开设为二年,共计开课76周。

其中每周41个课时,共计2640个学时,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每周开设21节,第二学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30节。

·12·七、实习实训方式(一)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

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活动室、三个多媒体室和三个微机房。

基本可以满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

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

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1. 实验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

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

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

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

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2. 基本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

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3. 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

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

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二)企业实习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天康集团、银龙泵阀厂、缸盖公司、天大集团、天富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在企业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一)“准学分制”考核思路学分制的学生考核与评价办法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开设多种选修课程,打破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及特色教育。

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及可毕业,打破了学生学习时间上的限制。

但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教学场地限制,另一方面教师数量及专业发展方向的不足,开设选修课的难度较大。

因此,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学生考核办法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我校目前的办学条件,计划采取学分制与传统100分制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暂时命名为“准学分制”。

具体思路是根据所有开设课程的课时和性质及其在总教学课时中的比重,为每门课程设置一定的学分,把所有课程学分的累计作为总学分,再根据总学分计算合格学分,学生毕业时应获得合格学分以上方可毕业。

课程折算总学分为157分,按百分制60分及格,那么该学科的合格学分应为80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不再像以前百分制下,学生必须所有课程都及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从所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课程获得更高学分以补充在其他学科,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上的不足;二是通过学分制形式,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把“要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学生要学”的方向引导;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加分因素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养更好更优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的就业水平和质量。

(二)课程学分计算方法公共基础课课程学分计算方法:开设课时数/36,小数点部分四舍五入;专业基础课部分学分计算方法:开设课时数/18,小数点部分四舍五入;专业课部分学分计算方法:开设课时数/20,小数点部分四舍五入;企业实习按15分计;注:计算公式一方面参考高职院校的学分计算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办学目标,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学分的比重,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的学分比重。

经计算,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总学分为157学分,按60%计,合格学分为80分。

(三)加分因素1、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奖的,校级竞赛前三名分别加1.5、1.0、0.5分;参加县(市)级竞赛获前三等奖的分别加3.0、2.0、1.5分;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前三等奖的分别加6.0、4.0、3.0分。

此项累计加分超过10分的,按10分计。

2、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加3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加6分,可重复加分。

(四)学生得分计算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由课改小组安排人员出试卷或实际操作题,学生进行笔试或上机操作考试。

学生学分的获得有以下几个方面:1、笔试或操作考试获得2、各种加分因素可以获得的学分3、各种考查课程的所得学分4、企业实训所得学分学生学分计算公式:所得学分= 考试得分+ 学习过程评价得分1、考试得分计算方法如下:◆公共基础课中的考试科目:考试得分= 笔试得分/卷面分X(该门课程的学分-1)◆公共基础课中的考查科目:由于考查课程学分均为1分,故公共基础课中的考查类型科目学分只由学习过程评价得分组成。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科目:考试方式为上机操作考试,试卷内容上通过设立一定数量的考核知识点,检查学生操作完成知识点数的情况计算学分,考试所得学分计算方法为:考试学分=完成操作知识点数/考核知识点数X(该门课程的学分-1)企业实习打分方法:企业主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最高打10分,带队老师根据学生出勤等表现最高可打5分,计15分。

2、学习过程评价得分打分方法如下:所有科目学分中用1分作为学习过程评价得分,由模块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学习情况等综合因素进行打分。

由于考查类科目学分均只有1分,故该学分作为学习过程评价得分。

注:所有学分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五)学分认定程序模块结束后,统一对学生学分进行认定。

先由模块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考试计算考试得分,再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打学习过程评价得分,教师把计算的得分上报年级,由年级上报教导处,最后由教导处上报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