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临床应用
淋巴瘤的强化部分在DWI上通常为高 信号
组织学检查可见细胞密度高,细胞外间 隙小,这些表现与DWI高信号相关。
T1WI
T1+C
DWI
淋巴瘤
病灶T1增强显示明显强化,DWI上也为高信号
T2FLARE
T1+C
ADC
淋巴瘤
病灶T1增强显示均匀强化,ADC图上显示弥散受限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Willis环的 :旋转从侧位片 (MIP)。 1, 椎动脉. 2, 颈内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大脑前动脉. 5, 大脑中动脉.
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常规MR通常不能可靠地鉴别二者,均表现 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改变
表皮样囊肿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蛛网膜囊肿囊液的蛋白含量较多在DWI图像
上类似脑脊液,表现为低信号 表皮样囊肿切除后,在DWI图上低信号充满
脑脊液的囊腔与高信号的残留组织很容易区 别
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Willis环的 :旋转从侧位片 (MIP)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大脑后动脉. 4, 基底动脉。 5, 椎动脉.
关于Willis 环的 MRA : 旋转从正位片。 1, 颈内动脉. 2, 椎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大脑中动脉.
关于Willis 环的 MRA : 旋转从正位片。 1, 颈内动脉. 2, 大脑中动脉. 3, 大脑前动脉. 4, 大脑后动脉. 5, 椎动
主要用于胸腹部大血管。
肺动脉成像
➢一次造影剂跟踪完成腹部血管的整体评价; ➢良好显示腹主动脉及分支不同时相影像。
优秀腹部血管3D影像清晰显示腹部血管及相互关系
❖ 病例:用于观察腹主动脉瘤各个期的显示。
CE-MRA在血管显示方面已堪与DSA相媲美;尽管迄 今为止DSA仍被认为是显示血管的金标准,但其技术复 杂、有创、费用昂贵等严重限制了其普遍应用。
轴面T1WI(A)和T2WI(B)显示双侧侧脑室周 围脑白质内,分布斑片、团块状异常信号灶,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箭头 示大 脑半 球内 多发 MS病 灶。
右箭 头示 脑内 MS斑 块, 左箭 头示 视神 经累 及。
影像表现
MS女性,48岁,出现四瘫、共济失调和眼球运动障碍。 T2WI示显著脑萎缩伴脑室周围信号强度增高和双侧下行 性皮质-脊髓信号增高。
分序列(如Fast-STIR,MRT)可探讨MS临床表 现。 ➢ 脊髓MRI可作为MS早期诊断的手段。 ➢ MRI弥散成像提示白质损害。 ➢ MRS用于MS鉴别诊断及分期。
左图T2WI脑脊液信号遮盖了MS斑块高信号,右图TURBOFLAIR序列显示清晰MS斑块。
蛛网膜囊肿
表皮样囊肿
脑胶质瘤、转移瘤囊变/坏死和脑 脓肿的鉴别
肿瘤生长迅速,病变中心缺血等引起坏死,坏死灶中 的细胞数量少,液体清亮,黏稠度低,在DWI像上表现 为低信号。
脓肿的脓液主要含有细菌、炎性细胞、黏蛋白、细 胞碎屑等,较高的黏稠度和大量的炎性细胞限制了水 分子的运动,因此DWI上呈高信号
T2WI
T1+c
坏死液化胶
质母细胞瘤
DWI
ADC
的DWI表现
坏死囊变脑转移瘤DWI表现
肿瘤中央DWI为低信号,平均ADC值为1.8×103mm2/s
脓腔DWI呈高信号,ADC平均值0.6010-3mm2/s
DWI信号逐渐减低,ADC平均值1.46×10-3 mm2/s
良、恶性脑膜瘤的鉴别
脑膜瘤在DWI上信号不定 多数良性脑膜瘤在DWI上为等信号,仅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DWI高信号的缺血灶曾认为是不可恢 复性梗死灶,但并非全为不可恢复性, 其中部分可能为可恢复性的半影区。 溶栓治疗后,它的容积可能缩小,以至 消失。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T2WI
DWI
ADC
PWI
溶栓 前
溶栓 后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DW I
溶栓前
溶栓后3小时
溶栓后1周
DWI上高信号的病灶(1)
细胞毒性水肿
神经元/胶质细胞水肿
急性脑梗死 脑外伤 缺血缺氧性脑病
髓鞘水肿
MS急性期,中毒性脑病(CO中毒),
代
谢性脑病(ALD)
轴索水肿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Wallerian变性
细胞密度高、细胞外间隙小 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
粘滞度高 脑脓肿 表皮样囊肿
结合中国知网多篇文献介绍:DSA为血管成像“金
标准”,CTA及MRA均为DSA的有益补充。CTA检查的
敏感性、特异性均达90%以上;MRA作为完全无创、无
辐射损伤检查方法,其敏感性、特异性略低于CTA,但
仍可以达到90%,不失为优良的筛查方法。
多发性硬化(Mutiple Sclerosis,简称 MS):较常见的脱髓鞘疾病,西方流行,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 应或病毒性感染等因素有关。具有病变 发生时间的多发性和病变空间的多灶性。
MS,女性,35岁。患右侧核性面神经麻痹和眩晕。 T2WI示邻近第四脑室右腹侧部分一小的高信号斑。
两例MS患者,箭头所指示为颈髓高信号病 灶。
影像表现
目前进展: ➢ 黑色T2(BT2):严重病例在丘脑、壳核、尾
状核出现异常铁沉积,呈T2低信号。 ➢ 成像序列的选择:以FLAIR及FSE序列为优。部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DWI
5小时 超急性期
3天 急性期
7天 亚急性期
30天 慢性晚期
超急性期DWI高信号区的容积常在短期内增大,即急性期、亚急性 期DWI高信号区的容积常大于超急性期者,常与T2WI所显示的高信 号最终梗死灶相仿。
弥散加权成像的用途
确定是否存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 确定众多T2WI高信号灶中是否有超急性 或急性脑梗死。 推测脑梗死的原因(心源性栓塞或分水岭性 脑梗死)。 推测脑梗死的可恢复性。 PWI(+),DWI(-)提示为一过性脑缺血;但是, 一过性脑缺血DWI也可为阳性。
的13%(<20%)。
超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DWI
820 819
708 623
813 818
ADC
2Hr
DWI
T2WI
20Hr
弥散加权成像的用途
确定是否存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 确定众多T2WI高信号灶中是否有超急性 或急性脑梗死。 推测脑梗死的原因(心源性栓塞或分水岭性 脑梗死)。 推测脑梗死的可恢复性。 PWI(+),DWI(-)提示为一过性脑缺血;但是, 一过性脑缺血DWI也可为阳性。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T2WI
溶栓前
溶栓后3小时
溶栓后1周
影像科 临床 患者
及时、准确做出诊断
早期、积极治疗
脑梗塞后遗症、 并发症减少
DWI- 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DWI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 别
肿瘤坏死与脓肿的鉴别 脑膜瘤恶性程度的鉴别 淋巴瘤的诊断
ADC值升高 脑梗死亚急性期
血管源性水肿
亚急性或慢性病变
不同性质水肿在弥散图像上的差别
发病35分钟的脑卒中
发病3小时的脑卒中
发病7小时的脑卒中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ADC
5小时 超急性期
3天 急性期
7天 亚急性期
30天 慢性晚期
急性期的ADC值常低于超急性期者,至亚急性期ADC值快速下降, 以后逐渐升高至正常(假正常化),然后至慢性期达高于正常水平;超 急性期ADC值降低区的容积常小于急性期者(半影区发展为梗死 核心)。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Willis环的 :旋转从侧位片 (MIP)。 1, 椎动脉. 2, 颈内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大脑前动脉. 5, 大脑中动脉.
正 常
MRA对缺血性血管病变 的诊断
MRA技术的临床应用
无创性检出动脉瘤
脑外伤后3天,头 颅MR平扫描,并行 头颅MRA检查。
T2加权像
T1加权像
3D-TOF MRA
原理:利用顺磁性造影剂缩短血液T1值以形成血液 与邻近组织之间明显的对比度进而使血管结构得以清 晰显示;
与非造影剂增强MRA相比,CE-MRA可以更清晰地 反映血管腔的真实的解剖形态而较少受血流状态的影 响;
利用该技术所获得的血管影像勘与DSA相媲美,但 CE-MRA相对无创、可同时显示更多的血管结构;
超急性脑梗死
T2W I
FLAIR
MRA
DWI
众多T2W高信号均非超急性、急性脑梗 死。
急性脑梗死
T2WI
DWI
ADC
假弥散
T2W高信号病灶(红箭)为急性脑梗死 病灶
推测脑梗死的可恢复性
DWI可能有助于推测脑梗死的 可恢复性!? ADC值<正常20%以下时,提 示可能为可恢复性脑梗死或半 影区。
弥散图像
ADC图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ADC值于起病后72-96小时快速下降,以后 逐渐升高至正常,然后达高于正常。 62-88%起病6小时内的DWI高信号灶的容 积短期内增大32-107%。
脑缺血的演变过程
急性病变
脑梗死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
ADC值降低 eADC图显示为高信号
Hale Waihona Puke ADC图显示为高信号超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T2W
DWI
ADC
MRA
I
起病后2小时,开始静脉内溶栓
推测脑梗死的可恢复性
半影区 的ADC 值为正 常侧的 13%
820 819
708 623
813 818
梗死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