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 ,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 争情况下人的心灵。
战争把国土分成了4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 海“孤岛”。 1941年“孤岛”消失,成为3个大区。1945年8 月日本投降,剩下2个大区。各个区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色 彩。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 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 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 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1898—1917),各 类文体的成绩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 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一、散 文
◆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创造了一种 新文体“报章体” 。
◆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 、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
◆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b.诗界革命。最先提出还是梁启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黄遵宪 (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州人)、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 阳人)。
黄遵宪历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思想很开化,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看到中国古典诗歌已经不 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提倡诗界革命。著名观点是:"我手写我口, 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 "(《杂感》)认为"诗无古今",而不必模仿古人,只要能将"身之所遇,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笔之于诗",我诗自有存在的价值。而且不必 避俗字俗语,要求言意合一,明白畅晓,通俗易懂。代表作《人境 庐诗草》,1911年刊行于日本,"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对胡适的影响。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 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 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丁玲
柔石
萧红
艾青
人文主义作家
茅盾 代表作《子夜》
老舍
巴金
代表作《骆驼祥子》 代表作《家》
沈从文 代表作《边城》
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 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 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 作品
1917——1927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这个时期是文学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时期,更多的是新文学理论的提 出,文学作品的创作数量并不多。这个时期涌现出很多新文学的代表性人 物。
②近代文学实则先声。
近代以来,与政治思想革命相适应,文学界也相应掀起革命浪潮。 a.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 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为代表。戊戌政变失败以后,梁启超转重于思想文化 启蒙工作。以西方为借鉴,特别注重小说的宣传启蒙作用。(康有为其人)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 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二、话 剧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 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审美要素注入京剧; 二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三、小 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 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
(一)清末小说
◇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小说与“新民”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 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 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 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贡献:一是借此抬高了小说的地位,二是开了近现代启蒙文学 的源头。
◆为父当如梁启超,门下九子皆才俊
◆ “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 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 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1.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大门从此被打开→军事革命,实业革命(洋务 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1906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政治革命(戊戌 政变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权被迫移交袁世凯)→文化革命 (深感国民素质的低劣,教育救国;深感国民思想意识上的麻木,落后,五 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 新文学。)
(二)民初小说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 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1913)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 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 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 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 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 回转。当时的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 命运动。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c.文界革命。以梁启超为代表。反对"传世之文",提倡"觉世 之文"。还是与启蒙有关。日本流亡期间,创办《清议报》, 《新民丛报》,创建一种笔端常带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 的新政论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 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梁自称"新文体"。
思考:如何看待文学与政治?
鲁迅先生曾说:“文学要为政治服务。”毛泽东也说:“文学要配合政治斗争。”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①古典文学已近尾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 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 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要代表性作家
• 冰心
郁达夫
郭沫若
徐志摩
蔡元培
周作人
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以及革命文学的兴起
• 30年代,实际是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这时期,文学重心移到了上 海,文学队伍重新组合,文学性质有了新的因素,文学创作有了新的 变化和收获。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文学也逐渐向革命靠拢,文 学开始政治化倾向,同时,经过第一个十年的探索,新文学创作在这 个时期开始繁荣,出现了后来被奉为经典的作品。
1.“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 传统分法:1917—1949 。多数学者。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
代文学三十年》等。 现代分法:包括了当代文学。南方不少学者。如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下;上即指1917—1949,下指1949至今。 还有一种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包括进去的说法: 20世纪中国文学。不过,
上限又推到1898至今。如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
2.“现代”作为一个性质概念 《三十年》序言: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 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①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内涵和地位古今均一样。 ③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并重。 ④内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标准。民主主义,人 道主义,个性主义,劳工神圣,妇女解放。 最关键一点,个人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出现。于是,一切思想,情感 和审美心理均从个人出发,皆因个人变化。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 ,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 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 、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 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代表性作家
钱钟书 《围城》
张爱玲 《半生缘》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曹禺 《雷雨》
现代文学根本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冲突。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 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 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 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 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928——1937 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 • 1937——1949 战争时期的文学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中 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 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 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 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 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 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 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d.戏剧界革命。柳亚子等创办近代第一个戏剧性刊物《二十 世纪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创立春柳社(中国第一个 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花女》,后《巴黎茶花女遗事》和 《黑奴吁天录》(林纾翻译)先在日本演出,并回国内上海、 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国内风气的转变。旧剧改编。对五四的影 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