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能源课件

新能源课件

海洋温差发电的的一种方法是把表层温水引进 真空锅炉,在低压下直接汽化生成蒸汽,蒸汽推动 汽轮机发电。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温水加热低沸点的 工质(氨、氟里昂),使其变成蒸汽再去做功。汽 由深层海水冷凝,从而构成热力循环连续发出电能。
(4)盐差能
在河流入海口的淡水与盐水交界处,假如将盐水 与淡水隔开,即使淡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高度相等, 淡水也会由于渗透压而流向海水,具有一定动能, 这就是盐差能。
人类可以控制的光化学转换方法是采用光化学 电池。光化学电池是利用光照射半导体和电解液界 面 ,在电解液内形成电流,并使水电离直接产生 氢和氧的电池,这里所生成的氢和氧的光化学过程 实质上是“光-电-化学”过程,而不是直接的光 -化学过程。
2、太阳能的价值
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 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 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海洋能主要被转变成电能加以利用,有潮汐发电、海 流发电、海浪发电、温差发电。
(1)潮汐能 潮汐能是由于地球和月球、太阳相互作
用产生的能量。 潮汐能成因示意图
潮汐能量与潮差大小和潮量成正比,海洋潮汐 以24小时50分钟为一周期,一周期内有高潮和低潮。 潮差在我国沿海最大可达7m~8m,利用潮汐能的最 普遍形式是潮水涨落发电。据估计,全世界的潮汐 能源有1.0×109kW,如能充分利用,每年可发电 1.24×108kW·h。
波浪能与波高的平方和流动水域面积成正比。
海中的波浪具有很大的动能和势能,据估算,如 果把波浪能全部转变成电能(即波力发电),则每 平方千米海面上每秒钟的发电量约为2.0×105kW。 海波涌向海岸的动能平均每平方千米含有上万千瓦 的功率。我国沿海蕴藏着的波浪能超过1.7×108kW。
波浪能可用来发电、海水淡化和从海水中提取 金属等等。
③波浪能转换成水位能,再利用水的落差来进行能量转换。 能量转换装置有聚波水库和涌浪装置。
利用波力发电可分为陆基式和浮动式两大类。陆基式是 将发电装置安装在陆地的固定机座上。浮动式也称海基式, 发电装置整体随波浪漂浮。
波浪发电站示意图
波浪能供电的灯 光浮标
(3)温差能
太阳照射在海洋表面,是海洋上部和底部形成温 差,从而形成温差能。在南北纬30°以内的大部分 海面,表层与深层海水间的温差在20℃左右;而赤 道附近海面,表层与深层海水间的温差达30℃左右。 利用表层水(25℃~30℃)和750m深处4℃~7℃海 洋区,可进行发电。
❖ 美国:风能首当其冲 ❖ 日本:太阳能铺就新能源路 ❖ 英国:风能核能并举 ❖ 丹麦:靠风“驱动”的国家 ❖ 芬兰:生物能源独辟蹊径 ❖ 冰岛:利用地热不再依赖石油 ❖ 挪威:借风发展“氢经济”
一、太阳能 二、海洋能 三、风能 四、核能 五、生物质能 六、地热能 七、储能
一、太阳能
1、太阳能
潮汐发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潮流直接冲击 水轮机,利用潮流动能发电;另一种是建造潮汐水 库,在潮差比较大的海湾或河口处构筑拦潮蓄能大 坝,形成水库,并在堤坝内装上水轮发电机组。利 用涨、落潮位差,把潮汐位能转化为动能,推动水 轮发电机组发电。潮汐水库电站的实际应用更为广 泛。
潮汐电站有单库单项式、单库双向式和双库 双向式三种。
①单库单向式只建一座水库,水轮发电机组仅 在海水落潮时单方向推动水轮机发电。
②单库双向式也是只建一座水库,安装的水轮 机叶轮可正反两个方向运转,涨潮落潮均可发电。
③双库单向式是通过建三道坝,分隔出两座彼 此相通的水库,单向水轮机安装在两座水库分隔 坝的底部。其中一个水库安装进水闸,涨潮时放 海水入库,另一座水库安装泄水闸,落潮时向外 放水,两水库始终存在着水位差,从而达到连续 发电的目的。
2、原子核能的利用
(1)原子弹 原子弹中的核燃料是高浓缩铀(浓度达93%)或钚。将弹
壳内铀块(或钚块)分成各自低于临界质量的两部分,但总 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原子弹爆炸时,首先引爆装在铀燃料外 部的普通TNT炸药层,其冲击力会把两块铀235压聚在一起, 超过临界质量的铀块立即会产生雪崩似的链式反应,即发生 核爆炸。(原理图)
投运时间
1966 1984 1968 1980 1978 1989 1971 1975 1961 1976 1977
潮汐电站工作原理
涨潮时
退潮时
潮汐能的应用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法国朗斯潮汐电站
(2)波浪能
波浪能是一种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并以位能 和动能形式由短期波储存的机械能。是潮汐和风形 成的海洋波浪,从而产生波浪能。
海洋能技术是将海洋能转换成电能或机械能的 技术。
2、海洋能的利用
海洋能可以再生,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造成 环境污染,还可通过综合利用(如潮汐发电可利用水库发 展养殖业)降低成本。在海洋能中,目前有效开发利用的 是潮汐能。
世界上大规模利用海洋能开始于1968年法国建立的朗 斯潮汐电站,此电站装有24台功率相同的机组,总装机24 万千瓦。加拿大芬地湾潮汐电站装机462万千瓦,单机和 总容量最大。日本1250kW容量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和美国的 50kW温差发电装置都已通过实验。目前国际海洋能的开发 正朝着深层次、大型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
1、原子核能
原子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释放出的能量,习惯上称 作核能或原子能。
原子核的变化过程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变化过程,叫放射 性锐变。地球上由放射性锐变释放的原子核能在地球内部可以 转变为地热。另一种是人工制造的变化过程,叫核反应。
核反应是原子核与原子核或原子核与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时释 放的能量的过程。核反应有两种: 一是核裂变反应,是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分裂的反应。 二是核聚变反应,是氢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的反应。 这两种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在原子弹爆炸和氢弹爆炸中 得到了证明。
对太阳能的利用,有间接利用与直接利用两种。间接利 用是利用由太阳能转化的其他能量,如生物质能、化石能、 风能、水能、海洋能等。人类对太阳能的开发时直接利用太 阳能,主要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
(1)光热转换技术
光-热转换技术是将太阳辐射的能量通过各种集热部件 转变成热能后被直接利用。
我国战国时期就已使用凹面镜聚集太阳能去点火。1837 年英国人赫胥黎首次使用太阳灶烧饭,1875年出现了太阳能 热水器。
(2)光电转换技术
光电转换技术是利用光电效应把太阳辐直接转换成电 能,使用的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电池、多 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硫化镉电池、磷化铟电池、砷化 锌电池砷化镓电池和有机半导体电池等。
硅太阳电池已成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空间站 等宇宙飞船器的主要能源之一。1958年美国“先锋”号人 造地球卫星、1971年我国制造的“东方红”号人造卫星上, 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我国自行研制的高效砷化镓太阳能 电池也已经在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上正常使用。
4、风能的开发价值:
风能是地球上无所不在、永不枯竭的能源。地 球上近地层风能总储量约为1.3×1012kW,但目前开 发利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据估计,全世界每年 燃烧所获得的能量不及风力1年内提供的能量的 1/1000。我国风能储量估计为1.6×109kW,在世界 上排位第三,可开发利用的约为1/10。可以有效利 用的风速范围为3m/s~20m/s。
利用波浪能并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的方式有三 种:
①波浪能转变成空气能,以压缩空气的形式来做功。能量 转换装置有振动水柱空腔器、压缩气袋以及浮标式波力发电 装置等。
②波浪能转换为机械能,利用浮体和固定物体之间的相对 运动来产生所需要的旋转运动或往复运动,故又称为浮体式。 能量转换装置有摇动浮体式、升降浮体式、点头鸭式、筏式 等。
在人类利用的能源中,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各种草木燃 料能、化石燃料能、风能、水能、海洋流能、海洋温差等归 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太阳能是一种巨大且对环 境无污染的能源。太阳能中只有大约二十二亿分之一辐射到 地球,其中30%被大气层反射掉,23%被大气层吸收掉,但是 每秒钟辐射到地面的总能量有8.0×1013kW,相当于目前全 世界发电总量的8万倍。
二、海洋能
1、海洋能
海洋能是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占 地球面积的71%,却集中了地球上97%的水量。太阳 到达地球的能量,大部分落在海洋的上空中和海水 中,部分转化为各种形式海洋能。海洋能是潮汐能、 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潮流能和海流能等不同 的能源形态。其中,温差能是热能,潮汐、波浪、 海流都是机械能,海水盐度差是化学能。这些能量 以潮汐、波浪、温度差、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 中。
世界主要潮汐电站
国家
法国 加拿大 前苏联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站名
朗斯 安纳波利斯
基斯拉雅 江厦
白沙口 幸福洋
岳浦 海山 沙山 例河 果子山
潮差/m 8.5 7.1 3.9 5.1 2.4 4.5 3.6 4.9 5.1 2.1 2.5
容量/MW 240 19.1 0.4 3.2 0.64 1.28 0.15 0.15 0.04 0.15 0.04
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 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5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 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 能源。
太阳能的应 用
太阳灶
太阳能热水器
航天器
太阳能发电装置
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计算器
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手提灯
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发电站
主讲: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温华兵
新能源是近几十年来人类采用新技术开发的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从根本上解 决能源问题。
如: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原子核能、生物质能、 地热能、储能。
新能源能再生,对环境影响小,但对开发的 技术要求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