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分享】
肺
俞等,同时结合复方硫磺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60 例,结果治愈 34 例,好转 24
例
,
未愈 2 例,总有效率为 96. 7%。解氏等[27]治疗急性疼痛,采用八脉交会穴中
的
对穴配用或单穴独用,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于氏等[28]采用八脉交会穴中的
列
缺、照海,治疗功能性失音 32 例,亦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1.2 调节睡眠
应用八脉交会穴的特定作用,能明显改善睡眠质量,调节人体内生物钟的节 律。胡氏[1]取照海、申脉施治,通过补照海而泻申脉的手法治疗不寐,能使患者 闭目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之目的。杨氏[12]对于嗜卧者,则取申脉、后溪。卢 氏等[3]取八脉交会穴的照海、申脉、内关等加取神门治疗不寐亦每能获效。刘 氏[13]取双侧内关,垂直透刺外关,治疗失眠症 202 例,有效率为 88. 1%。王氏等 [14]以八脉交会穴的照海、申脉配四神聪、神门等穴治疗失眠 134 例,结果痊愈 59 例,显效 31 例,有效 27 例,无效 17 例,总有效率为 87. 31%。
1 临床应用
1.1 内科
1.1.1 心脑血管疾病 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胡氏[1]对心脏疾病 患者多施以内关、公孙二穴,以达到调节心脏气血盛衰、宁心镇痛、健脾生血 之 作用。何氏等[2]以八脉交会穴为主,并结合辨证取穴治疗心律失常 46 例,结果 显效 16 例,有效 14 例。卢氏等[3]亦取公孙、内关治疗包括心肌炎、心肌炎后 遗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均获得良效。段氏等 [4]治疗冠心病 50 例,取八脉交会穴加心和心包经俞、募穴及郄穴治疗,有效率 达 75%
1.5 其他
蔡氏[24]运用独针八脉交会穴中的后溪、申脉治疗落枕 167 例,结果治愈
139 例,好转 28 例,总有效率为 100%。周氏[25]对 6 例舌纵不收的患者单独
以
八
脉交会穴的内关、公孙治疗,结果 1 次治愈者 3 例,2 次治愈者 2 例,3 次治愈
者
1 例,有效率为 100%。乐氏[26]以列缺、照海为主穴,配风池、迎香、大椎、
2 理论研究
0.1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
关于八脉交会穴特殊功效的发现,据窦氏序中所言,“是少室隐者所传 也”,“得于山人宋子华”,可见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结晶。八脉交会穴分布于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属心包、脾、三焦、胆、小肠、膀胱、肺、肾八经,且与奇 经八脉脉气相通,临证使用时主客相配,具有适应证广、针感强等特点,因而为 后 世针家所重视。根据八穴与八脉的关系,将八穴分属阴阳、分主表里、分治经络 与脏腑,可谓提纲挈领,故为后世所尊崇[29]。
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艾氏等[30]认为,其主要机理在于八穴
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根据文献记载和前人论述,八脉交会穴与奇
经八脉的关系如下:①公孙与冲脉于大趾(足)内侧、关元、胸中三处交通;②
内关与阴维脉干胸、腹部交通;③足临泣与带脉于季胁部及带脉、五枢、维道
处交通:④外关与阳维脉丁•臑会、天髎处交通;⑤后溪与督脉于大椎交通;⑥
阳
跷络亦通;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3 小结
虽然针灸工作者对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作出了不少努力,但仍存在一定的问
陈氏[8]在针刺八脉交会穴的基础上配合“振瘫点”法治疗中风后遗偏瘫 44 例, 结果基本治愈 15 例,显效 24 例,好转 5 例,总有效率为 100%。孟氏[9]除采用局 部浅刺外,主要使用八脉交会穴中列缺与照海、后溪与申脉这两组穴位,治疗面 瘫 47 例,结果治愈 31 例,有效 15 例,总有效率为 97. 8%。王氏等[10]根据灵龟 八法原则取八脉交会穴,同时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神经性头痛 12 例,总有效率为 82.61%。徐氏[11]取列缺、照海,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疗效显著。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八脉交会穴的配穴方法。《医学入门》中说:“八法者,奇
经
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临床应用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按治疗时
间
取穴,即根据患者来诊时穴位开合情况而选穴治疗,以此时所开穴位为主穴,
再
根
据病情配以其他腧穴进行治疗;二是定时取穴,即根据病情选定穴位,并在该穴
位开时进行针刺治疗,如心胸疾患选用内关穴,就在内关穴开穴的时辰进行针
以上。另外,李氏等[5]取内关配廉泉,再加百会等穴,治疗脑出血浅昏迷, 疗 效显著。
八脉交会穴还可治涉及诸经或不易辨清病变归属经之疑难杂症。如王氏[6] 治疗脑出血后并发严重呃逆者,主刺内关、公孙;而对于阵发性心绞痛者,则 独 取双侧内关;对左侧脑桥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并发咽干者,在主刺列缺、照海后, 配廉泉、金津、玉液及咽后壁点刺。朴氏[7]用列缺、照海治疗脑血管性精神症。
申脉是阳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⑦列缺与任脉于中焦胃脘、咽喉处交通;⑧
照
海是阴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而张氏等[31]对八脉交会穴通奇经八脉的路线
及
其影响因素探讨时,发现上肢 4 个八脉交会穴通奇经八脉的循经感传现象,认
为
列缺在天突、中脘、胞宫与任脉相通;内关在颈部、头顶与阴维脉相通;外关
在天髎、肩井、风池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在大椎与督脉相通。“八脉始终连八
1.1.3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取八脉交会穴也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于西医疗效不 够显著的呃逆尤宜。杨氏[12]治呃逆取左内关、右公孙。江氏等[15]治疗顽固 性呃逆 31 例,采用药物注射内关,有效率为 100%。艾氏[16]以列缺和照海为主 配合中脘,治疗 19 例呃逆,结果痊愈 16 例,好转 2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 94.7%。李氏[5]用列缺配关元治疗脑出血后呃逆疗效显著;以照海配昆仑、承 山治疗慢性肠炎腹泻,能收到补益中气、健脾固阳之效。朴氏[7]则取公孙、内 关治疗呃逆、胃脘胀痛,症状明显减轻,疼痛消失。谌氏[17]取八脉交会穴配合 俞、募穴及郄穴等,并结合辨证取穴,治疗交感神经性上腹疼痛 32 例,结果治愈 18 例,好转 11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为 90. 67%。
1.2 外科
吴氏等[18]对 49 例急性踝关节运动扭、后溪与申脉,配合阿是穴扬刺法进行治疗,结果痊愈 44 例,显效 4 例,总
有效率为 98%。朴氏等[19]采用针刺并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灵龟八
法的即时开穴为主,共治疗 60 例,治愈 21 例,显效 18 例,好转 15 例,无效 6
例
,
总有效率为 90%。张氏等[20]用内关、公孙配合耳穴治疗黄褐斑 32 例,痊愈 12
例,显效 13 例,有效 5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3. 8%。陈氏[21]对全身软组
织
损伤疾病中的颈部损伤主刺列缺、外关;腰部损伤主刺后溪;外踝损伤主刺申
脉、丘墟;内踝损伤主刺照海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其中痊愈 57 例,显效 23
综上所述,八脉交会穴治疗疾病的范围广泛,主要为上下相配,成对运用。窦 汉卿《针经指南》记载能治疗 213 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能治 234 症。杨 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载能治 244 症。从每穴所治的病证来看,涉及内、外、妇、 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同时,临床实践也表明,单独 使用八脉交会穴也可获得佳效。根据高武《针灸聚英•窦氏八穴》“八穴主治” 篇记载,每个穴位均有所主治病证。其中公孙主治 27 证,内关主治 25 证,足临 泣 主治 25 证,外关主治 27 证,后溪主治 24 证,申脉主治 25 证,列缺主治 31 证, 照 海主治 27 证。临床运用时,主要根据八穴既属正经,又通奇经,以脏腑、经络辨 证为主,结合奇经八脉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脏腑病候与经脉病候的相兼关系、经 络之间以及经络所属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等。总之,阴经四穴偏治五脏在里 之疾,因脏病多虚,故配以五行相生;阳经四穴治六腑、肢体头面及经脉病之疾, 因腑证多实,故配以同气相应。其中阴经四穴在治疗方面亦有所侧重,内关、公 孙偏 T•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偏于实证;列缺、照海偏于益阴制阳,偏于虚证; 阳经主治中疼痛居多,故阳经两对穴中,各有一个“输穴”,为“输主体重节痛” 之用。
会,本是纪纲” 一语,则明确指出八穴会于八脉,而不是《难经》的“八会穴”;
而“阴跷、阴维而下胎衣”应是指照海、内关。奇经八脉虽是十二正经之外的
奇经,但与十二正经联系甚密,它在十二正经之间,纵横交错地运行气血,在
生
理
上对十二正经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蓄存的重要作用。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
盛时,奇经则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则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
郑氏[32]探讨了奇经八脉与八脉交会穴的命名、形成、应用等之间的密切 关系,认为奇经八脉有维护调节全身营卫气血和脏腑经络各种机能正常活动的 作 用;而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上 8 个通于奇经八脉的穴位,故当人体脏腑经络机 能 出现异常而发病时,可取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穴进行治疗。张氏等[33]认为两 者 在病理表现上具有同一性,在治疗上也有同一性,因而奇经八脉与八穴在同一 效 应性上配合应用也可收到满意疗效。
例,有效 10 例,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为 90%。
1.3 妇科
卢氏[22]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在常规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常常加用内关、公
孙二穴,每能取得佳效。 陈氏[23]在治疗儿童抽动症时,主穴取照海配列缺、申脉配后溪,并辨证配
穴施治,结果痊愈 10 例,有效 9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2. 61%。
列
缺;阴日则按 6 计算,应开的穴是公孙。临床上为增强疗效,常将八穴分为 4
组
,
配成 4 对简易处方,组合的方法是内关配公孙、列缺配照海、后溪配申脉、外
关
配足临泣。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配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阳经两对按同
名
经同气相应关系配伍,偏治头面肢体在表之病。其歌诀为:“公孙冲脉胃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