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同形异源典故词_摭谈_郝彤彤
_同形异源典故词_摭谈_郝彤彤
■
文
·
史 ·
“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
哲
□郝彤彤
[内容提要]同形异源典故词是典故词语的一个特殊类别,是典源不同但字面偶合的一组词。从意义关系来看,有
的相去甚远,有的意有关涉。因字面形式相同,理解时易造成张冠李戴,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别。
[关键词]同形异源典故词; 典故词语; 语源;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9
一 年
是与陶潜有关,但这首词是赠给蒋道录的,与蒋
人,引发了作者久远的惆怅和悲愤,此处无疑用
第 一
诩同姓,词 中 应 是 用 蒋 诩 典。再 如 金 元 好 问
的是虞翻事。清代注释家王琦却把李贺诗中的
期 《答吴天益》诗: “三径他时望羊仲,却应松菊未 “青蝇”照《诗经》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
总 銷忧。”语境中出现的“羊仲”出自蒋诩故事,可 断绝”理解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
行怀思,一年即归,妻引刀趋织曰: “夫子积学, 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 斯织乎?”[3]P746 二者语源不同,应该是两个不同
苏颋诗《夜 发 三 泉 即 事》“忝 曳 尚 书 履,叨 兼 使 臣节”中的“尚书履”误出《后汉书·王乔传》双 凫来朝事,就 是 因 王 乔 故 事 中“则 四 年 所 赐 尚
如果仅 仅 拘 于 同 形 异 源 典 故 词 的 字 面 形 式,而不细究该典故词语所现语境,找到其真正 的源头的确切含义,就容易出现曲解用典者本
奋,师事子思,遂成大儒。后者见《后汉书》八 意的现象,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
四《乐羊子妻传》。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以久
如《中文大辞典》将《文苑英华》二九 O 唐
哲 诗: “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信黄犬岁将穷。”“书 径”还是“陶潜三径”,有人认为是“合典”,其源
信”一词即揭示出“黄犬”用陆机事。[4]
就是以上 两 个,不 可 强 分。 如 蒋 防《题 杜 宾 客
对于“语源不同,但意有关涉”这一类同形 异源典故词来说,依靠语境正确把握典故词的
新 丰 里 幽 居 》诗: “退 迹 依 三 径,辞 荣 继 二 疏。”[6]无论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 为“蒋 诩 三 径 ”还 是“陶 潜 三
的一类。“形”指书面形式,“源”是指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它对典故词语
的意义有着天然的规定性,来源不同自然含义有别。中国历代典故浩如烟
海,有些典故词语语源的典故因素可能会有相近之处,因而在典故词语的形
成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字面形式偶然相同的典故词。但在典故词的运用
即用典过程中,每一个典故词语出现在语境中都是特定的“这一个”,有其
慈训,得锐志于书林; 奉过庭之严规,遂容情于
再如“青蝇”一词,语源有三,既出自《诗经
义圃。”[5]这里“断 织”显 然 是 称 颂 母 亲 之 德。 ·小雅 · 青 蝇》“营 营 青 蝇,止 于 樊。岂 弟 君
骆文上下对句,上句“断织”与下句“过庭”对 子,无信谗言。”常用来喻指进谗言之佞人。又
偶,“过庭”源出《论语·季氏》: “尝独立,鲤趋 见于《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别传》中虞翻的
意义也很重要。虽然意有关涉,但毕竟不相同, 径”,都不会偏离作者的原意。
有时必须加以区分才不致误解。 如“断织”和“断机”,仅从字面上看,既可
以出自孟母教子事,也可以出自乐羊子妻劝夫
三、同形异源典故词容易让人 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事。前者 事 见 汉 刘 向《古 列 女 传 》一。 传 说 孟 子少时,废 学 回 家,孟 母 方 织,引 刀 断 其 机 织, 曰: “子之 废 学,若 吾 断 斯 织 也。”轲 因 勤 学 自
对它进行理论研究,把它作为汉语词汇中具有独立理论价值的一类词汇现
象,与成语、歇后语等并列,不仅在典故词典编纂理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
且在典故词语的构成、音节、词义、接受等等的理论探求方面取得了很大成
绩。本文对典故词语中的“同形异源典故词语”略陈陋识,希祈方家指正。
在以往关于典故词的理论探讨中,人们关注一类“同源异形典故词”,
而过庭。”鲤,孔子之子,字伯鱼。后人遂以父 话: “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
教为“过庭之训”。骆文“断织”用的是孟母教 人知己者,足 以 不 恨。”因 此“青 蝇”也 可 以 作
子事,绝 不 可 能 是 乐 羊 子 妻 事。但 清 顾 炎 武 “凭吊者”的代称。刘禹锡《刘梦得集》十《遥伤
游说,典源是《新唐书·柏耆传》: “( 耆) 且言愿 如事,相如初到长安,过升仙桥,题柱曰: “不乘
得天子一节,驰入( 王承宗) 镇,可掉舌下之。” 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一般用作立志的典故
( 按: 《辞 源》此 处 有 失,《柏 耆 传》也 不 过 是 词。一是记汉田凤事。田凤为尚书郎,容仪端
“流”,而非“源”,它也是在用典,其“源”应为 正,每入 奏 事,灵 帝 目 送 之,题 柱 曰: “堂 堂 乎
会 科
见晋袓冲之《述异记》,后遂以“黄犬”为信使的 学
代称。这两个典故都多为后世所用,根据语境
版 ︶
较易辨别。唐李白《襄阳歌》: “咸阳市上叹黄
117
■
文
· 犬,何如月下倾金罍。”作者视入仕为畏途,发 蒋诩事。但还有些诗词文句使用“三径”一词 ,
史 ·
感喟之语,用李斯事; 宋秦观《别程公闢给事》 从语言 环 境 无 从 看 出 其 所 用 典 源 是“蒋 诩 三
《悼亡》诗之五“他日乐羊来旧里,何人更与断 丘中丞》诗有“何人为吊客,唯 是 有 青 蝇”句。
机丝”则从诗题和上下文语境可知是用乐羊子 妻事。[2]P860
又见于《晋书·苻坚载记》,青蝇报赦后以此典 形容赦免等事。[2]P537
而对有些此类同形异源典故词,要根据具
李贺诗《感讽五首》之二有四句: “都门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091( 2011) 01 - 0116 - 04
典故词语是一种极有特色又极为复杂的词汇现象。它是在用典过程中
对典故通过压缩、概括等手段而形成的具有典故因素的词或者固定短语。
词汇学界以前对典故词语的关注主要体现于典故辞典的编纂,理论探讨也
多局限于专家对这些典故辞典所做的序言中。目前词汇学界已经开始重视
事。[3]P1849
东
“黄犬”词,一 是 秦 李 斯 事。 《史 记 · 李 斯
农 业
列传》: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 大
市。斯出 狱,与 其 中 子 俱 执,顾 谓 其 中 子 曰:
学 学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 报
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是晋陆机
︵ 社
事,陆机有黄耳犬,曾为陆机长途传递书信。事
如“斩蛟”,既见于《吕氏春秋·知分》春秋 时次非斩绕船两蛟事,又见于《水经注》五春秋 时澹台灭明赍璧渡河斩蛟事,又见于《晋书》周 处长桥下斩蛟事,还见于《初学记》七襄阳太守 邓遐入沔水斩蛟事,皆为历史上除害故事。如 唐刘禹锡《刘梦得集》九《壮士行》: “明日长桥
敛容; 汉主之观田凤,遂令题柱。”点明用田凤 山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 张,京兆 田 郎。”后 来 一 般 指 仪 表 出 众 或 荣 耀
寸之舌,下齐七十 余 城。”) 宋 苏 舜 钦《蜀 士》: 义。二者意义相去甚远。唐岑参诗《升仙桥》:
“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即用此。二是指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
觅食,此义项用之甚少,典源是宋释惠洪《东坡 桥上归。”用的是司马相如事。北周庾信《周大
羹》: “东 坡 铛 内 相 容 摄,乞 与 馋 禅 掉 舌 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 “魏侯之见刘廙,不觉
寻。”[3]P691 二义相去甚远。 ( 二) 语源不同,但意有关涉 有些同形异源典故词虽然出源不同,但有
相近的典故因素,意有关涉,甚至可以归纳出共 同的意义。
返。宋陆游《自 规》: “但 能 常 闭 门,尊 拳 贷 鸡 肋”句,即用刘伶典。[2]P286 此二者意义之间没有
才得以实现的。 如“题柱 ”,有 两 个 不 同 的 语 源 出 处,典 故
任何关系,马牛难风。
词词形虽然偶合,但意义却是不相连属,到底是
“掉舌”,据《辞源》合订本,有二义,一是指 哪一个要通过语境来判断。一是出自汉司马相
118
因此“李 贺 对 今 世 的 感 慨 变 成 了 替 古 人 生 气。”[9]语境中有“墓”又有“寒食”,清明时节, 是中国悼念死者的节日,结合这些,就不至于误 解了。
第 四
知“三径”用的是蒋诩典。宋姚述尧《好事近·
大快人心 的 好 事,但 既 是 好 事 又 为 何“不 散 肃
十 八
赠王清叔》: “渊明三径已催归,名利几时足。” 杀愤景之意”,他又解释道: “盖妒能嫉贤虽只
期 此处“三径”前已确指是渊明事,当不会理解为 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8]
116
■
一、从意义间的关系来看, 同形异源典故词有两大类:
( 一) 语源不同,意义相去甚远 有些同形异源典故词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 联,只是在字面形式上偶合。如: “鸡肋”,一是用来喻指乏味又不忍舍弃之 物。源出《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 纪》裴 注 引 《九州春秋》载: 时王 ( 曹操) 欲还,出令曰“鸡 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 问修: “何 以 知 之?”修 曰: “夫 鸡 肋,弃 之 如 可 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后人 把这个故事凝缩成“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个
的典故词。在称颂妇德的意义上是相同的,但 书官属履也”一段文字所致,殊不知《汉书》七
是到底是称颂母亲之德,还是妻子之德,在具体 七《郑崇传》哀帝听履故事中亦有“我识郑尚书
诗文中,其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辨别。 履声”与 之 相 应,而 且 典 义 相 合,用 指 尚 书 重 如骆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 “加以承断织之 臣。《汉书·郑崇传》才是真正的语源所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