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征、内涵及相互关系?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征、内涵及相互关系答:(1)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况、总结。

(2)特征: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变革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②中立性质。

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处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具有中立的性质。

③差异性。

自然辩证法与邻近学科(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虽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交叉,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④交叉性质。

自然辩证法不仅研究自然界,而且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应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是具体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3)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①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说明。

思想渊源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③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和规律。

④科学技术社会论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相互关系:①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一致性。

②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决定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技术观的产生。

③科学技术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技术观。

④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⑤科学技术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是通过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主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答:主观辩证法就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而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形式上是不同的。

主观辩证法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定义、内容、特征、作用及发展?对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定义、内容、特征、作用及发展答:(1)定义: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辨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2)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无组织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思维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辨证思维的方式认识自然界。

(3)特征:①实践性。

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历史性。

具有空间上扩张的历史和时间上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生成的历史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

③辨证性。

唯物论和辩证法、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人类史和自然史、人与自然界关系上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④批判性。

否定了“神创性”和“上帝第一推动说”,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4)作用:①实现了自然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提供方法论基础——辨证思维方式。

④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5)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①系统自然观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关于自然界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辨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②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

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发生关联并不断地演化着;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③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辨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

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和谐的、演化的自然界。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定义: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2)内容: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其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古代中国中,阴阳学说用以说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五行学说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它们之间的运动变化;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四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特征:①整体性和直观性。

②思辨性和臆测性。

③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4)缺陷:①蕴含唯心主义的因素。

②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③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5)作用: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②它成为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定义: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2)内容:它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①自然界绝对不变。

②因果规律决定着物质的运动。

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3)特征:①机械性。

机械决定论和“合目的论”。

②不彻底性。

③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不把自然界看作运动的、变化的、活的东西,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4)作用:①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条件。

②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前提。

③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过渡作用。

(5)缺陷:①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没有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辨证关系;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否定质和量的辨证关系。

②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

“只要知道初始条件,就既能预见未来,也可决定过去”。

导致自然界的安排是合目的性的思想。

③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对事物的研究是孤立的、固定的和僵硬的,无法将关于对象的认识从部分上升到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哪四点?这四点的含义和优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

1.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事物、对象进行分解。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了分析与综合的辨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辨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2.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辨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

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辨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4.历史方法是一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科学研究的背景。

逻辑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因为逻辑是实践的历史的抽象,历史是实践的逻辑的具体。

单纯的历史或逻辑注重的仅仅是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无法实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进行具体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方法,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