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力学总复习
(1) 已知一点的应变 x , y , xy ,可计算任意方向的
应变 N 。 N 的最大值、最小值。主应变、主应
变方向等。
(2)已知一点任意三方向的应变 N1, N 2 , N3,可求得
该点的应变分量 x , y , xy 。
NN21
(2)若: qb 0(而qa 0)
r
b2
r2 b2
a2
1 qa (
1
0)
(压应力)
b2
r2 b2
a2
1
qa ( 0)
1
(拉应力)
r
(3)若: qa 0, (qb 0)
r
1 1
a2
r2 a2
b2
qb ( 0)
(压应力)
1 1
(4-6)
r
1 r
r
1 r2
2 2
2
r 2
r
r
1 r
(4-5)
(3) 将上述应力分量 r , , r 满足问题的边界条件:
位移边界条件: ur s ur , u s u 应力边界条件: l r s m r s kr (位移单值条件) l r s m s k
应力正负号的规定:
正应力—— 拉为正,压为负。 剪应力—— 坐标正面上,与坐标正向一致时为正;
坐标负面上,与坐标正向相反时为正。
y
与材力中剪应力τ正负号规定的区别:
yx
规定使得单元体顺时的剪应力τ为
正,反之为负。
xy yx
x xy
y
x
xy x
在用应力莫尔圆时必须此规定求解问题
x yx X 0
x y
xy y Y 0
x y
(2-2)
基本控制方程
相容方程
2 y 2
2 x2
( x
y)
(1
)
X x
Y y
(平面(应2-力23情)形)
位移边界条件 us u , vs v
l r
s
m
s
k
小结: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极坐标求解归结为:
(1) 由问题的条件求出满足式(4-6)的应力函数 (r, )
4
2 r 2
1 r
r
1 r2
2
2
2
0
(2) 由式(4-5)求出相应的应力分量: r , , r
(2)几何学关系: 形变与位移间的关系;
(3)物理学关系: 形变与应力间的关系。
3. 平面问题的求解
问题: 已知:外力(体力、面力)、边界条件,
u, v 求: x , y , xy x , y , xy
—— 仅为 x y 的函数 需建立三个方面的关系:
(1)静力学关系: 应力与体力、面力间的关系;—— 平衡微分方程
物理方程求出其余未知量。 基本方程:
位移表示的平 衡方程
E
1 2
E
1 2
2u x2
2v y 2
1
2
1
2
2u y 2 2v x2
1
2
1
2
2v xy 2u xy
X Y
ur , u为边界上已知位移, kr , k 为边界上已知的面力分量。
r
b2
r2 b2
a2
1 qa
1
1 1
a2
r2 a2
b2
qb
b2
r2 b2
a2
1 qa
1
1 1
a2
r2 a2
b2
qb
(4-14)
(1)若: a 0, qa 0
r qb , qb ( 二向等压情况)
2. 应力
应力:由外力引起的在 P点的某一面上内力分布集度
应力的法向分量
应力分量
—— 正应力
应力的切向分量 —— 剪应力
单位: 与面力相同 MPa (兆帕)
(2) 一点的应力状态
通过一点P 的各个面上应力状况的集合 —— 称为一点的应力状态
x面的应力: x , xy , xz
y面的应力: y , yx , yz
z
C
z y
应变的正负: 线应变: 伸长时为正,缩短时为负;
x P
A O
B y
剪应变: 以直角变小时为正,变大时为负; x
弹性力学问题:
已知外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边界)、材料特性(E、 μ)、约束条件等,求解应力、应变、位移分量。
需建立三个方面的关系:
(1)静力学关系: 应力与体力、面力间的关系;
(2-17)
应力边界条件
l( x )s m( xy )s X m( y )s l( xy )s Y (2-18)
边值条件
(3)两类平面问题物理方程的互相转换:
平面应力问题
E
平面应变问题
E
1 2
1
平面应变问题
E
平面应力问题
E(1 ) (1 )2
1
4 0
(2-27)
应力函数表示 的应力分量
x
2
y 2
Xx
y
2
x2
Yy
xy
2
xy
(2-26)
位移边界条件 us u , vs v
应力边界条件 l( x )s m( xy )s X m( y )s l( xy )s Y
位移单值条件。 —— 半逆解法的数学基础:数理方程中分离变量法。
四、关于平面问题的变形协调方程(相容方程)
形变表示的 相容方程
(基本形式)
2 x 2 y 2 xy
y2 x2 xy
适用情形: 小变形、任意弹塑 (2-22)
性材料。
2 y 2
2 x2
( x定:小变形、 连续性、均匀性)
xy
v x
u y
(3)物理方程
(2-9)
(假定:小变形、 连续性、均匀性)
x
1 E
( x
y)
x
1 2
E
( x
1
y)
y
1 E
(
y
xy
2(1 E
x)
) xy
(2-15)
y)
(1
)
X x
Y y
(2-23) (平面应力情形)
应力表示的 相容方程
2 x2
2 y 2
( x
y)
1
1
X x
Y y
(2-24) (平面应变情形)
2 x2
2 y 2
( x
说明: (1)对多连体问题,还须满足位移单值条件。 (2)应力函数确定方法:逆解法、半逆解法。
(2-17) (2-18)
第四章 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要点:(1)极坐标中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 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
相容方程、边界条件。
(2)极坐标中平面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应用
应用:圆盘、圆环、厚壁圆筒、楔形体、半无限 平面体等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平面应力) y
xy
1 2
E
2(1 E
(
)
y
xy
1
x) (2-16)
(平面应变)
(假定:小变形、连续性、均匀性、线弹性、各向同性)
三、平面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及基本方程
(1)按位移求解
思路:以位移u、v为基本未知量,在所有基本方程中消去其余6个量, 得到以位移表示的基本方程,从中求出 u、v,再由几何方程、
a2
r2 a2
qb ( 0)
b2(压应力)
(4)若:b (qa 0)
—— 具有圆形孔道的无限大弹性体。
r
r
边缘处的应力:
a2 r2
qab2
r2 b2
a2
1 1r
qa
bar222
r2 b2
a2
qa 1 1
qa
r qa
r
qa
3. 斜方向应变公式的应用
u r
物理方程:
r
1 E
( r
)
1 E
(
r )
r
1 G
r
2(1 E
)
r
(平面应力情形) (4-3)
边界条件:
位移边界条件: ur s ur ,
u
应力边界条件:
s u
l r s
m r
s
kr
z面的应力: z , zx , 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