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农村不脱贫,“同步小康”就会不同步,缩短城乡差距也会大打折扣。
从近几年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些现象看,扶贫走调、变音仍存在。
比如产业实施成效不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不彻底,一些地区仍停留在输血式扶贫中,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等。
如何推进基层精准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接地气开展农村精准扶贫。
一是充分调研是基础。
调研是各项工作的前奏,扶贫攻坚亦如此,特别是针对农村尤为重要。
没有实地调研盲目下扶贫项目,在一程度上会造成项目、资金浪费。
比如在发展农村小微企业要调研分布情况、密集程度、项目带动效果、当地劳动力构成等。
只有把这些情况调研清楚了,在项目实施时,才会有的放失,扶贫效果才会明显。
二是公路扶贫建设是首要。
没有路要想富是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至少从扶贫产业成本上看公路发达的地方要比交通闭塞地方高出很远。
另外,在吸引增境外投资上也会使项目产业难落地开花。
从前几年我国各地农村各种致富产业实施效果上看,公路发达的地方产业落地率、企业存活率、效果带动率、群众致富速度率等普遍高于公路闭塞的乡村。
如果农村的公路畅通,可以说群众自己致富的门路自然增多,如跑农运、家门口创办企业、搞集体经济、个体工商经营等。
相对国家扶贫言,至少在农民致富率上可以少些担忧,在扶贫产业落实上群众的“接受率”会大幅
度提升。
三是环保和产业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产在扶贫产业上,把生态作为了工作重点之一,也相继淘汰了很多工业落后产能,为下步绿色生态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除了较为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外,绿色生态处女地也为数不多。
所以,在今后的扶贫开发路上,要更加注意结合生态,在保住生态处女地的同时,扶贫开发也要向环保型发展,坚守生态底线,发展绿色扶贫产业,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搞“杀鸡取蛋”式的扶贫,特别是在工业扶贫产业上要远离搞所谓的经济业绩而不顾生态底线。
四是“双向”选择是关键。
从最近几年农村产业扶贫上看,往往国家单方面的产来扶贫产业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成果率没有“双向”成果率高。
特别是极少农民在国家扶贫产业落实中,存在套取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地方发展扶贫养殖,相关部门给农民免费买了一定数量山羊或牛等,过了一些时日“羊走牛无”,问其答曰“因病死掉了或者卖了”,似乎理直气壮,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把“捡的孩子当球踢”的思想作怪,没有把产业当回事,认为“自己没有投入,反正自己也正缺钱用或者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去受到相关法律追责。
”所以,在农村扶贫产业上,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遵循“您愿我愿”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让扶贫项目受益群众真正把扶贫项目“当回事”、放在心上、拿在手上。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开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