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50年代以后,三股力量致力于心理语言学的建设:
以学习理论为代表的心理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信息论
4、重要的进展:1960-1970 Chomsky的异军突起
5、70年代以后的心理语言学 受认知科学的影响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6、现代汉语的语言心理研究 三个阶段:
郭桃梅,彭聃龄(2002)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
的语义通达机制 问题:两种语言的信息表征?一般认为:词汇表征是 独立的,而概念表征是共同的 三种模型:单词联想、概念中介和整合的层次模型 (非对称性模型) 任务:图片命名、翻译、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 实验一目的:启动刺激(英文单词)和目标刺激(汉 字)之间是翻译关系时,是否产生启动效应 被试:过6级大学生63名 使用DMDX实验程序 结果:RT、错误率配对 t 检验,显著的启动效应 仍可有多种解释 ,进行后续实验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二)识别模型 同图像识别模型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三、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一)意义是什么 人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取决于: 1、逻辑-语言意义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我两个南京。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1、自然观察法:语言习得过程 客观观察
系统的观察记录 断续的观察记录
问卷调查
内省观察(自我观察)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实验法: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 (1)分类:
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文字认知和理解以及文字表述实验;口语感知与理解以
及口语叙说实验 语言干扰、双语教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 对失语症的病理分析、语病矫治实验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常用的实验手段
常用的因变量
RT ERP;fMRI 口头报告 常用的手段: 对输入的刺激形式进行控制 使用实时(real time)和在线(on-line)的方法来 观察语言处理的过程 观察语言处理的成果,如再认、再现的结果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五、心理语言学的简史
1、历史根源 哲学:
古希腊:语言的起源、词语和意义的关系、逻辑和语言
的关系——知识的起源
心理学: 语言学:
神经生理学:颅相学、大脑定位、对天生聋孩观察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早期研究 记录儿童的语言发展 3、初步发展 20世纪3、40年代陆续提出名称 1953年,美国社会科学院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委员会 在Indiana大学召开学术讨论会,1954年Osgood 和Seboek将报告和文件汇集成专集:《心理语言 学: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概观》
第二节 语言和思维
第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同的观点
不可能用第二语言思维 能用第二语言思维 取决于环境、条件和毅力 第二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
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不正确归纳于推
论而产生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语言系 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长于本能感知的人易于排出母语干扰而直接掌握第 二语言;而长于理性-逻辑的人,不容易摆脱母语 框架进行推理,或按纯逻辑模式作分析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一、心理语言学的对象: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 过程
人是怎样产生和理解语言的?——实验心理语言学 儿童是怎样习得母语的?——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怎样运用到其他领域的?—
—应用心理语言学
如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人工智能
怎么建立心理语言学的计算机模型?——计算心理语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被试:24名大学生,过6级 实验材料:224个语句,英汉各半。A组:主体为英, 则在B组被译为汉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词作为目标 词,分为语义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 数据分析与条件:对EEG分类叠加,选取14个电极 点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条件所诱 发的电位的总平均波,发现三个目标刺激呈现之后的 典型成分:N140、P190、N400 结果: P190的峰值和潜伏期测量:目标刺语言效应 明显,没有语义一致性效应 N400的峰值和潜伏期测量:语义一致性效应明显, 而且存在于语言间
1、字的上部与下部作用不一样 2、原字框架大体保留,辨识率高
但框架大体相同、内部结构复杂的字之间容易错认 3、笔画、频率与认知的关系 4、目标字的位置与认知的关系:第一个字易认 5、汉字认知的理论 “词优”和”字优”理论 6、汉字感知和大脑的汉子功能 汉字是二维结构的方形平面 用汉字的人视觉记忆较好 右脑完成初步辨认字形——左视区优越性 汉语句子或词仍是左脑处理
1、认知科学及其组成部分 认知科学:
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 哲学: 认识论;逻辑 神经科学 其他领域: 人类学;决策论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2、语言处理的分层模型 Winograd(1983)
(一)声音的物理特性对言语的制约 1、强度
5分贝-140分贝;最佳:50-60分贝
2、声谱
波形。削去波心的一半,则完全听不懂
3、噪声的掩蔽作用
频率低、强度大则掩蔽作用大 一般语音信号必须超过噪声6分贝以上 连贯性言语强度低于噪声时也可觉察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法存在的问题:
一种语言的实验结果是否对其它语言同样有效? 实验室研究成果是否在自然情境中适用?
实验法注意事项:
简单实验材料与真实生活经验不矛盾 实验环境和程序与真实生活经验不相违背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经典实验举例
Joy Hirsch(1997) 不同双语使用者第二语言的脑机能定
3、语义性效应(语义启动)
辨认有语义联系的词比无意义联系的词快
形象性原则:形象性强的词容易回述 只有两个词都是具体词或抽象词时,才能启动 形象性原则和频率效应交互作用
4、语境效应
歧义词语义的提取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三)词的基本元素 拼音文字:
语素
自由语素 限制性语素
汉字
笔画 偏旁部首 词素(字) 复合词素词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四)心理词汇的研究方法 1、RT实验义作业 一句话的真伪 (3)启动作业 研究词的构成和组织;相当于预热 (4)音素监察 听到某个音素时作出反应
阅读中的眼动
扫视(saccades)从一个固视点到下一个的迅速移 动,10-20毫秒/次,跨越11个字母左右 回归(regressions)往后回顾的扫视,表明看错或 理解错 固视(fixation)移动之间花在一个位置上的时间, 阅读难度指数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辨识心理:
二、书面言语的感知
拼音文字:
组成词的字母联成一个一维的线型序列,音、形、义合
一地体现在这个序列里。 对文字形体的辨认,服从知觉整体性原则
(一)汉字的认知 早期研究:
艾伟(1923,1924)汉字形、音、义
沈有乾,眼动照相技术,阅读时眼动
服从整体性原则,轮廓很重要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节 语言和思维
双语者
纯粹的双语者:
在人的意识里两种语言独立地存在着 在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时特别困难,尤其是互译 混合的双语者: 一种语言的每个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早就有了等值词 第二语言掌握程度差于母语 人数较多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一、口头言语的理解
从声音开始 人的神经系统只对声音刺激的某些特征发生反应
2、事物的概念 3、事物的关系 4、单位组合意义——小船;开水;了解 5、语境意义(社会意义) 6、主观的感情-评价意义——老先生 与 老家伙 7、主题意义
屡战屡败 与 屡败屡战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二)词的理解 从许多可能的词义中选取所需意义的积极过程 弗斯特:自动选择模型,按频率 皮亚杰:同化和顺应
言学 语言的生理和神经基础——神经语言学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二、心理语言学的特点
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 以认知为基础
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和统计),
在语言习得领域还需采用观察法,也使用语料 库方法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三、心理语言学的认知基础
(二)音位系统对言语感知的制约 如方言 阿拉伯语学生学汉语,声母困难只占1/3的比重, 韵母困难占2/3,因为阿语一般只有长、短元音各3 个,二合复元音2个,共8个元音,而汉语有韵母34 个 (三)言语环境对语音感知的影响 地区方言 上下文语境 (四)语速的影响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李荣宝,彭聃龄,郭桃梅(2003) 汉英语义通达过程的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问题:语言的形态加工和语义加工过程 已有研究发现:当一个语句在符合句法结构的情况下, 某一个词出现语义违反(即不符合语境),就会在这 个词呈现之后400毫秒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负波 (与正常语句相比),这种负波被称为N400。而汉 字的形音加工会诱发一个160毫秒左右到达顶峰的正 波。 设计:不同启动关系(语音内、语言间)、目标语言 (汉语和英语)、语义关系(语义一致和不一致)的 语句,考察皮层电位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所揭示的形 态加工和语义加工信息,比较两种语言的形态表征和 语义表征皮层发布的相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