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

(精品)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


化学发光剂
在化学发光反应中参与能量转移并最终以 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化合物,称为化 学发光剂或发光底物。
㈠直接化学发光剂
直接化学发光剂在发光免疫分析过程中不需 酶的催化作用,直接参与发光反应,它们在化 学结构上有产生发光的特有基团,可直接标记 抗原或抗体。
1. 吖啶酯 在碱性条件下被H2O2氧化 时,发出波长为470nm的光,具有很高的 发光效率,其激发态产物 N-甲基吖啶 酮是该发光反应体系的发光体。
2. 抗原过量检测
(1) 抗体适当过量 (2) 对抗原过量进行阈值限定
定时散射比浊法测定原理示意图
(二)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
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动力学测定 法。连续测定各时间复合物形成的速率与其产生的散 射光信号联系在一起,形成动态的速率散射比浊法, 每项检测仅1~2min即可完成。
三、免疫散射比浊法
原理
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是溶液中的微粒子受到光 线照射后,微粒子对光线产生反射和折射而形成散 射光。悬浮微粒对光散射形成的散射光强度与微粒 的大小、数量、入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测量角度等 因素密切相关,其公式如下:
Iθ= I0[4π2(dn/dc) 2 Mc(1+cosθ)] Nγ2λ4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
第一节 免疫浊度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第二节 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第四节 酶联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第一节免疫浊度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免疫浊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定的电解质溶液 中反应,形成小分子免疫复合物(<19S),在增浊剂(如PEG、 NaF等)的作用下,迅速形成免疫复合物微粒(>19S),使反 应液出现浊度。在抗体稍微过量且固定的情况下,形成的免疫 复合物量随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大, 即待测抗原量与反应溶液的浊度呈正相关。
式I θ中为与入射光成θ角处散射光强度;λ和I0为入 射光的波长和强度;dn/dc为校正因子,反映了溶液折 射指数和颗粒浓度的变化;M为颗粒分子量;c为浓度; N为阿佛加德指数;γ为颗粒到检测器的距离;θ为散 射光与入射光的夹角(散射夹角)。
散射颗粒与散射光
• 两种散射:Rayleigh-散射(颗粒直径<<入射光波长: 均匀散射)、Mile-散射(颗粒直径≈或>入射光波长: 不均匀散射)
1.鲁米诺及其衍生物 2.金刚烷衍生物(AMPPD)
1.鲁米诺 鲁米诺发光原理
2.AMPPD
〔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磷酰氧基)苯-1,2-二氧杂环丁烷〕〕
发光剂的标记技术
• 分类: - 直接偶联:通过偶联反应使标志物分子中反应基团直
接连接到被标志物分子的反应基团上。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1.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化学发光 2.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化学发光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 (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吖啶 酯标记抗体复合物,这时只需加入氧化剂(H2O2)和 NaOH使成碱性环境,吖啶酯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 解、发光 。
• 速率-----指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过程中,每一单位 时间内两者结合的速度。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表
累积时间(秒)
复合物形成的量
形成速率值
5
8
-
10
13
5
15
25
12
20
60
35
25
150
90
30
230
80
35
300
70
40
360
60
45
415
55
50
450
45
55
480
30
60
500
20
• 基本原理:抗原与相应抗体以一定比例混合后,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免疫复合物的总量逐渐增 加,而速率的变化由慢-快-慢,反应时间最快 的某一时刻称为速率峰。当反应液中的抗体量保 持过剩时,速率峰的高低与抗原含量成正比,仪 器自动通过标准曲线将速率峰值转化为所测抗原 的终浓度。
1. 仪器测定技术要点
• 检测分两时间进行: – ①预反应阶段----加少量样本与抗体反应,测定第 一次散射光信号(7.5-120s); – ②反应阶段----加入全量待测样本,4分钟内测定 第二次散射光信号。
• 第二次散射光信号作为待测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 颗粒产生的信号峰值,经计算机软件处理转换为待 测抗原浓度。
(三)方法评价
优点: 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不足: ①抗体用量较大; ②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应足够大 ③透射比浊测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 测需在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后进行,耗时较长。
二、免疫胶乳比浊法
(一)原理:
用抗体致敏的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胶乳颗粒(一般为0.2 μm),在 遇到相应抗原时,胶乳颗粒上的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引起胶乳颗粒 凝聚 ,使透射光和散射光即出现显著变化。如图所示:a为单个胶乳 颗粒不阻碍光线透过,b为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凝聚胶乳大颗粒使透 射光减弱或散射光增强。
N-甲基吖啶酮
2.三联吡啶钌 三联吡啶钌 [RU(bpy)3]2+是 电化学发光剂,它和电子供体三丙胺(TPA) 在阳电极表面可同时失去一个电子而发生氧化 反应。
三联吡啶钌
电化学发光剂反应原理
㈡ 酶促反应发光剂: 是利用标记酶的催化作用,使发光剂(底 物)发光,这一类需酶催化后发光的发光剂 称为酶促反应发光剂。
(二)仪器工作过程
1.将待检标本和抗原参考品作适当稀释。
2.将待测标本和标准抗原溶液(5个浓度抗原标准品) 与适当过量的抗血清混合,在一定条件下,抗原抗体 反应完成后,在340nm处测定各管吸光度。
3.按log-logit转换或y=ax3+bx2+cx+d方程进行曲线 拟合,制备剂量-反应曲线,由计算机处理,计算 出抗原浓度。
•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直径比光波长小很多,因而只产 生Rayleigh-散射
• Rayleigh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量呈正比、 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
• 散射免疫比浊分析时一定要保持抗体过量,以维持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相对不溶解性;
• 测定的散射信号值应在曲线的上升臂部位,浊度信 号与待测抗原量呈正比。
- 间接偶联:用功能交联剂在标志物分子和被标志物之
间插入一条链或一个基团,使两种物质通过“桥”连接成
结合物。优点:增加反应活性,减弱空间位阻效应。
被标志物保持自身的特性(抗体特性),又具有标志物特性(发光/催化发光)
1. 碳二亚胺(EDC)缩合法
2. 过碘酸钠氧化法
3.重氮盐偶联法
4. 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化法
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
(一)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比例 2.抗体的质量 3.增浊剂的使用
4.伪浊度 5.入射光光源和波长 6.结果报告中的计量单位
7.标准曲线制备与质量控制
(二)临床应用
免疫比浊分析法主要用于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κ链、λ链、免疫球蛋白亚类;补体C3、C4;血 浆蛋白如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α1-抗胰蛋白 酶(α1-AT)、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 铜蓝蛋白(CER)、结合珠蛋白(HP)、,C-反应蛋白 (CRP)、载脂蛋白ApoAI、ApoB、脂蛋白(a)、类风湿 因子(RF)、尿微量蛋白系列和某些治疗性药物浓度等。
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自动化免疫分析 技术引入临床
- 提高检测灵敏度,增加检测项目 - 缩短检测时间 - 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自动化免疫分析仪的共同特点
主机系统
样本处理 系统
试剂 系统
温育反应 系统
信号检测 系统
计算机系统
自动稀释 自动进样 自动清洗
信号处理及 数字转换
信号储存 分析报告
第二节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三大经典标记技术
术放
















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组成
1.样本盘 2.试剂盘 3.温育反应系统 4.固相载体清洗和分离系统 5.信号产生和检测系统 6.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控制系统
基本概念
发光: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由基 态(较低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然后 再返回到基态,并释放光子的过程。 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 光照发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等。
速率散射比浊原理图
仪器测定技术要点
• 开启机器,进行定标 • 反应阶段 • 抗原过量检测
图20-6 抗原抗体反应散射光峰值的动态变化
抗原过量检测
(三)散射比浊方法评价
散射比浊法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本 法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精密 等优点。采用抗原过量检测方法,保证了结果的 准确性。但仪器和试剂价格比较贵, 对抗体的质量 要求很高。
免疫散射比浊法
• 定时散射比浊法 • 速率散射比浊法
(一)定时散射比浊法(fixed time nephelometry)
定时散射比浊法是在保证抗体过量的情况下,加入 待测抗原,此时反应立即开始,在反应的第一阶段, 溶液中产生的散射光信号波动较大,所获取的信号 计算出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定时散射比浊法 是避开抗原抗体反应的不稳定阶段,即散射光信号 在开始反应7.5s~2min内的第一次读数,专门在抗 原抗体反应的最佳时段进行读数,将检测误差降到 最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