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武汉为例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区域发展重要动力源泉。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0个农村人口消费水平。

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3]。

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将极大地发挥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说城市化是过剩经济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化剂。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而且将带来区域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的变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区域高技术含量、高价值、新兴产品的需求增长,出现抑制传统产业、拉动新兴产业、不断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导致恩格尔系数下降,非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旅游、教育、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产业的发展。

1.2 城市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拉动效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发展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城市化推进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化的变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外向化、整合化与生态化发展。

城市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会影响到区域产业的结构与层次。

当城市处于中心城市化阶段时,随着生产要素、产业及职能向城市核心区的中心聚集,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心城市以单一的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商业、贸易、服务业、邮电、通讯、交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金融、服务等职能迅速向城市核心区聚集。

伴随着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的进一步聚集,中心城市由于经济、人口密度过大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十分迅速,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城市核心区居住、传统工业企业外迁,城市核心区成为商贸、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第三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

城市新区开发使各类开发区不断涌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外向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外向化、知识化发展。

1.3 城市化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表现形式,由要素聚集向扩散转移,主要是指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空间扩展、职能结构优化等而带来的要素、产业与职能等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从而使周边广大农村地域的土地、人口、产业处于快速城市化推进状态,非农人口与非农产业快速增长,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新区、卫星城镇、各类开发区不断出现,从而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1.4 城市整合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能力随着城市之间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城市整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城市之间的整合发展成为各地区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其经济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

城市之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整合、一体化发展,既避免了城市之间产业、职能、基础设施等趋同与盲目竞争的发展态势,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城市整体发展的能力,使城市整体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带动区域的发展。

1.5 城市化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我国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和农业服务社会化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外延扩张,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锐减,农村地域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农村地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以有效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非农产业中,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4]。

武汉作为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其城乡发展格局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从整体上看,武汉城市化进程一直走在湖北省和全国前列,但是,中心城区与远城区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平衡,尤其是6个远城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全市总体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就建立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一体化体制机制作出了具体部署,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和主要障碍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武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武汉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已具备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现实基础,但才刚刚破题,推进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过于集中,城乡分布不均衡。

武汉市城市化水平从总体上看,已经很高,2006年达到75%,但六个远城区人口城市化水平仅48.6%。

2007年,武汉市人口密度975人/平方公里,远低于上海(2930人/平方公里)、纽约(10457/平方公里,2006年)、新加坡(9293人/平方公里)、香港(6273人/平方公里)等国际大都市的水平。

,人15分布过于集中在城区,城乡人15密度差距悬殊。

远城区人15密度仅435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到6305人/平方公里,江岸、江汉、桥口三个中一tl,城区人口密度更是高达14848人/平方公里。

人口在城市中心区的过于集中,使城区居住压力一直无法得到根本缓解,导致城区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目前中一tl,城区商品房平均价格达到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在沿江等核心商圈内,商品房价格更是高达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这无疑加大了武汉的商务成本,影响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城区人151过密还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使城市运行效率下降。

而郊区由于人口密度低,难以形成产业的聚集,使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加大,城乡发展差异过分悬殊,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

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也使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速度减缓。

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130万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仍有88.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0.5%。

从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元经济程度的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看,1992~2006年,武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0.54下降到0.22,年均0.21,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则比较稳定,年均1.29,二元对比系数为16%左右,不仅与发达国家(52%~86%)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下限(31%~4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企改革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缓慢,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从90年代的1:2.16扩大为2007年的1:5.5。

原因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仍比较慢,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生产经营户为主体,经营规模小(全市有53.31万农业生产经营户,户均拥有耕地面积仅5.6亩,劳均3.4亩),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2007年,武汉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371元,比1978年增长37.3倍,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6倍。

但是,在农民收入、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却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58倍,2000年为2.29倍,2007年增至2.67倍。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收入的37.4%,仅接近城镇居民1997年的收入水平(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73元),如果考虑价格因素,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大体与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9元,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的3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