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目录一、概述(一)病原学(二)临床表现(三)流行病学(四)诊断标准(五)治疗三、发现与报告(一)发现(二)常规病例报告(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四、现场调查(一)病例个案调查(二)暴发疫情调查五、实验室检测(一)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二)样本采集(三)标本保存、包装和运送(四)标本检测六、防控措施(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二)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三)切断传播途径(四)保护易感人群(五)开展应急监测七、控制效果评价(一)控制效果评价(二)环境安全性评价八、调查报告的撰写:见技术要点部分九、应急措施保障(一)组织保障(二)人员保障(三)技术保障(四)物资准备十、附件技术要点思考题培训目的1、掌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程序2、掌握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3、掌握不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培训课时 2 学时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概述(一)病原学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病原体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包括EPEC、ETEC、EIEC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不凝集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小肠耶尔森氏菌等。
2、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其中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系由轮状病毒引起。
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病毒的核心为双股RNA。
轮状病毒按其抗原性和核酸的不同,分为A~F 6个组,其中A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
耐乙醚和酸,在56℃ 1小时才可灭活。
3、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寄生虫性腹泻主要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
其中贾第鞭毛虫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
近十多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二)临床表现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也有其共性。
例如,尽管都表现为腹泻,但大多数感染性腹泻不像细菌性痢疾那样多表现为脓血便,而多为水样便,同时,可无明显的发热或显著的腹痛,粪便中可无炎性细胞,腹泻量多,易导致失水与酸中毒,但病程较短。
不排除感染性腹泻中少数病例表现为如同痢疾那样的症状,如脓血便等。
(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各型受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发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是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
其中弯曲菌、耶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由家禽、家畜感染引起。
人受感染后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有的病例常出现迁延性、慢性临床经过,从而在较长时间内将特异性病原体间歇排出体外,甚至形成慢性带菌。
病原携带者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有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及慢性携带者等。
由于传染源类型复杂,从而增加了在传染源发现、确诊、管理及各项无害化措施中的难度。
2、传播途径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皆经口进入机体,随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发病动物)的排泄物排出体外,在外环境中经过或长或短的停留后,再经口传入易感者的机体并定位于肠道,这就是典型的“粪-口-粪”传播方式,也是此类疾病传播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等传播因素均可单一或交叉地传播此类疾病,多样化的传播因素导致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其感染机会的多少和其行为特点、机体免疫状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多不稳固,不持久。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多次罹患此类疾病,甚至一年内可发病数次。
人工免疫的效果大多不够理想,部分腹泻病迄今仍无特异性免疫制品可供使用。
4、流行特征由于传播因素的多样化,自然导致流行过程的多样化,如水型流行、食物型流行、生活接触型流行等。
在这些不同的流行中,其范围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有时为暴发、有时为散发、有时为慢性迁延型流行。
感染性腹泻虽然一年任何时候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四)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病例(供参考)(1)流行病学史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爆发流行。
(2) 临床表现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且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实验室检查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2、确认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五)治疗由于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因此,在治疗上也就有些不同。
首先,如果能确定导致腹泻的病原体为某种细菌(即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可以酌情使用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等。
如果发病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由于急性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多呈自限性经过,无需抗病毒治疗,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感染性腹泻,在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补液,即迅速补充人体在发病以后丢失的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可通过口服方法来补充。
口服补液的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1.5g,普通饮用水1000ml。
大量腹泻使得正常情况下碱性的肠液丢失,就可使机体内部酸性物质相对过剩,易导致酸中毒,此时也应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碱性液体(临床上常用5%碳酸氢钠等);同时,适当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腹泻程度,使用一些正常人体肠道中本已存在且应占主导地位的活性菌制剂,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亦是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需做好液体疗法即可自愈。
对重症患者可考虑选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粘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可选用一种当地有效的抗菌药物。
如用药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另外一种敏感药物。
二、日常工作1、乡镇级以上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腹泻病流行季节开设肠道门诊开展感染性腹泻检测2、设有监测点的基层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监测点采集现症病人粪便,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了解病原的构成和变迁,并对检出的病原体进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
有条件的地区在农村、家畜家禽饲养场对家畜家禽携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进行检测3、基层疾控机构在流行季节开展肠道门诊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开展外环境(水、海产品、熟食等)监测4、基层疾控机构加强疫情网络浏览,定期进行疫情分析以发现可能的暴发和流行。
三、发现与报告(一)发现通过常规疫情(大疫情)监测、腹泻病门诊、疾病监测点、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
(二)常规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感染性腹泻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报告标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内容进行报告(1)相关信息报告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 1 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报告。
(2)事件报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且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菌痢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
2、报告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3、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四、现场调查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相应的人员、物资和采样用品和器材,赶赴现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发现和追踪密切接触者,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病例个案调查为了查明患者发病原因,对病人、疑似病人应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发病情况,重点应调查其饮食史,特别要重视首例病人的调查,以明确诊断、确定病例受感染的时间、地点、污染范围、可能感染的原因,密切接触者的数量及去向等,以便迅速划定疫点、疫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