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食用木薯淀粉卫生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广西食用木薯淀粉卫生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广西食用木薯淀粉卫生质量检测结果分析作者:李健古碧龙罡黄一帆来源:《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检测分析广西武鸣、隆安、北海、崇左、桂林和梧州2011~2012、2012~2013年度食用木薯淀粉卫生质量。

方法:根据GB/T 5009测定食用木薯淀粉中砷、铅、铬、氢氰酸和黄曲霉素B1含量,根据GB/T 22427.13测定二氧化硫残留量,根据GB 4789测定食用木薯淀粉中菌落总数、霉菌数、致病菌。

结果: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铅含量达标样品合格率为93.3 %,二氧化硫残留量合格率为56.7 %,砷、铬、氢氰酸和黄曲霉素B1合格率为100 %,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100 %。

结论:淀粉企业需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改善工艺,以求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木薯淀粉。

关键词:广西食用木薯淀粉卫生木薯为大戟科块根植物,起源于热带南美洲,是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1820年前后引入我国,国际上第6大作物,3大薯类作物(马铃薯、红薯和木薯)之一,全世界有超过6亿人口以木薯为主粮。

木薯富含淀粉,是淀粉工业和酒精工业的重要可再生原料,当其加工成食用木薯淀粉时应用更加广泛,一般以增稠剂、稳定剂、胶黏剂以及乳化剂的方式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的工艺学特性 [1-2]。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食品高新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推动了食用木薯淀粉在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

食用木薯淀粉常作为食品原料和添加剂添加到各色各样食品中,甚至作为一些药品的主要生产材料之一,其中的卫生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毒性元素如砷、铅、铬的长期摄入会严重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甚至诱发一系列的疾病 [3]。

氢氰酸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命性物质,微量足以使人致死,关于食用鲜木薯导致氢氰酸中毒致死的例子时有报道。

黄曲霉素B1则是众所周知的致癌性极强物质。

微生物污染是食用木薯淀粉的主要问题,随着食用木薯淀粉添加到食品中会进一步污染所添加食品,影响消费者健康 [4]。

因此对食用木薯淀粉中卫生质量检测的测定很有必要。

对广西食用木薯淀粉卫生质量状况进行详细的检测分析,可为未来食用木薯淀粉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完善食用木薯淀粉标准提供参考,为食品企业使用食用淀粉提供保障。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食用木薯淀粉:分别采自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广西武鸣安宁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隆安金源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北海宏泉淀粉厂、崇左裕泉淀粉有限公司、桂林全州鑫泉淀粉厂和广西梧州明阳生化股份有限公司11月份、12月份、1月份、2月份、3月份的食用木薯淀粉生产线上的样品。

主要试剂:硝酸、As2O3为高级纯,金属铅标准品纯度99.99 %,铬标准液购自广西基亚生物有限公司;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缓冲蛋白胨水培养基,SC培养基,TTB培养基,GN培养基,HE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购于广西南宁市松源化玻仪器有限公司,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购于南宁天地杨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RF-5301PC型原子荧光光度计,日本岛津有限公司;AA-6300C型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有限公司;722s分光光度计,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SX2-2.5-10型马弗炉,上海浦东荣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50B恒温培养箱,金坛市新航仪器厂;LRH-250型生化培养箱,韶关市明天环保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1.3.1 食用木薯淀粉中铅、砷、铬含量的测定食用木薯淀粉中铅、砷、铬含量测定可分别参照GB/T 5009.12、GB/T 5009.11、GB/T 5009.123中的方法测定。

1.3.2 食用木薯淀粉中二氧化硫、氢氰酸和黄曲霉素B1含量测定食用木薯淀粉中二氧化硫含量测定可参照GB/T 22427.13中的方法测定;食用木薯淀粉中氢氰酸、黄曲霉素B1含量的测定可分别参照GB/T 5009.36、GB/T 5009.22中的方法测定。

1.3.3 食用木薯淀粉微生物污染情况检测食用木薯淀粉菌落总数的检验可参照GB 4789.2中的方法,霉菌的检验可参照GB 4789.15中的方法;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分别按照GB 4789.4、GB 4789.5、GB 4789.10、GB 4789.11的检验方法检验。

1.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标准所有检测样品的检测都是一式三份,采用SPSS16.0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统计分析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食用木薯淀粉中各卫生质量指标;以NY/T 875标准为判定食用木薯淀粉中砷、氢氰酸、黄曲霉素B1、菌落总数、霉菌数和致病菌是否合格的依据;铅含量的判定可参照GB 2762- 2012,二氧化硫的判定则可依据GB 2760- 2011。

2 结果与分析2.1 食用木薯淀粉中铅、砷、铬含量情况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广西6产地食用木薯淀粉中的砷、铅、铬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

此次检测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中,砷含量最高的是2011~2012年度隆安和桂林3月份的食用木薯淀粉样品(0.18 mg/kg),NY/T 875中规定食用木薯淀粉砷含量不能超过0.5 mg/kg,因此60份食用木薯淀粉中砷含量均低于NY/T 875中的最大限量,砷含量合格率为100 %。

2011~2012年度合浦、崇左、桂林和梧州3月份的食用木薯淀粉的铅含量分别为0.22、0.25、0.30和0.21 mg/kg,均已超过GB 2762中的最大限量0.20 mg/kg,2012~2013年度的食用木薯淀粉中铅含量则均低于0.20 mg/kg,60份样品中铅含量合格率为93.3 %。

抽查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铬含量在未检出与0.15 mg/kg的范围之间,GB 2762中规定粮食作物中铬含量不能超过1.0 mg/kg,因此食用木薯淀粉中的铬含量远小于国标中的规定,铬含量合格率为100 %。

2.2 食用木薯淀粉中二氧化硫、氢氰酸、黄曲霉素B1含量情况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广西6产地食用木薯淀粉的二氧化硫、氢氰酸以及黄曲霉素B1残留检测结果见表2。

抽查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在最低检出限量与0.015 %之间,GB 2762-2011规定食用木薯淀粉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能超过0.003 %,因此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食用木薯淀粉中二氧化硫超标的样品有26份,部分样品超出标准2~4倍,超标率为43.3 %。

陈建新等 [5]曾对8个不同品种木薯在栽培270 d后其块根氢氰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得出不同鲜木薯的氢氰酸含量范围在58.9~162.3 mg/kg之间;林莹等 [6]研究了SC9木薯氢氰酸含量在生长期6~11个月时,氢氰酸含量平均值为114.46 mg/kg。

此次抽查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氢氰酸的含量在最低检出下限和1.0 mg/kg之间,由此可知鲜木薯经过破碎、打浆等加工工艺后其氢氰酸含量显著下降。

NY/T 875规定食用木薯淀粉中的氢氰酸残留量不能超过10 mg/kg,因此抽查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全部合格。

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黄曲霉素B1的含量都小于5 μg/kg,符合NY/T 875规定。

2.3 食用木薯淀粉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广西6产地食用木薯淀粉的菌落总数、霉菌和致病菌的检测结果见表3。

NY/T 875规定食用木薯淀粉的菌落总数不能超过3000个/g,霉菌个数不能超过100个/g,而致病菌不能检出。

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广西6产地食用木薯淀粉的菌落总数在380~ 1400个/g范围之间,霉菌数均不超过60个/g,对于致病菌项目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均未检出。

因此,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检测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各项微生物指标全部合格的有60份,合格率达到100 %。

此检测结果比吴雪等 [7]人检测2007~2011年度19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微生物超标率33.16 %)要理想,说明了随着生产工艺改善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不断普及,广西食用木薯淀粉的卫生质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善。

3 结论对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广西部分地区淀粉企业的食用木薯淀粉进行卫生质量检测,是配合国家木薯产业体系的食用木薯淀粉应用工程进行的。

从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上看,有4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的铅含量超标,有26份食用木薯淀粉的二氧化硫残留超标,而抽检的60份食用木薯淀粉的菌落总数、霉菌数和致病菌均在标准限量以下。

因此,60份食用木薯淀粉样品中,铅含量达标样品合格率为93.3 %,二氧化硫残留量合格率为56.7 %,砷、铬、氢氰酸和黄曲霉素B1合格率为100 %,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100 %。

淀粉企业仍需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改善食用木薯淀粉生产加工工艺,以求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木薯淀粉。

参考文献[1] 邹积鑫,李开绵,王文泉.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中的应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2):1-3.[2] 张燕萍. 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84-267.[3] 蒋天成,刘守廷,罗艳,等.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木薯淀粉中铅、铜、镉、砷、汞的含量[J]. 化学分析计量,2011,20(4):26-30.[4] Chavalparit O,Ongwandee M. Clean techno- logy for the tapioca starch industry in Tha- iland[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2):105-110.[5] 陈建新,刘是帼,刘家运,等. 不同时期及不同品种木薯氢氰酸含量分析[J].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3(2):7-8.[6] 林莹,古碧,李凯,等. 生长期对不同品种(系)木薯品质特性的影响[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30(1):51-56.[7] 吴雪,李宝升,段玉林. 2007~2011年广西食用木薯淀粉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12(5):39-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