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嗜酸性粒细胞刺激因子ESF

嗜酸性粒细胞刺激因子ESF

五、 诊断
六、 流行
① 传染源的广泛存在 ② 中间宿主钉螺的广泛存在 ③ 人与疫水的接触
七、 防治
三、致病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 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 应答,导致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
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 童虫致病: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成虫致病:静脉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等
尾蚴性皮炎
虫卵致病:日本血吸虫最重要的致病阶段
循门静脉系统
虫卵
毛蚴
随粪入水7.7%
沉积在肝组织22.5% 母胞蚴
侵入钉螺
雌 雄 合 抱
肝门静脉 停留发育
随血流和淋巴液-右心-肺-左心-全身
钻入皮肤
童虫
尾蚴
子胞蚴
生活史要点
1.成虫寄生部位 2.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 3.毛蚴孵化条件:温度、pH值、低渗水、光照 4.感染阶段:尾蚴 5.感染途径:皮肤 6.无性增殖过程:无雷蚴和囊蚴期 7.产卵方式:阵发式产卵
虫卵肉芽肿: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经巨噬细胞吞噬 和处理后,呈递给Th,同时分泌IL-1,激活Th,使Th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γ,嗜酸性粒细胞刺 激因子(ESF),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吸 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在虫卵 周围,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 。
虫卵肉芽肿的临床意义:它一方面隔离了虫卵所分泌可 溶性抗原中的肝毒抗原对邻近肝细胞的损害;另一方 面,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发展,又可不断破坏肝、肠 的组织结构。
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虫卵
肝内钙化虫卵
肝脏表面可见以门静脉分支为中心的管状纤维变性
四、免疫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一、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具口、腹吸盘,有抱雌沟。睾
丸7个 ,纵列。雌虫黑褐色,前细后粗,似线虫 。雌雄合抱
10-20mm
12-28mm2、虫卵:二、生来自史沉积在肠组织69.1%
成虫
肠黏膜下层静脉末梢内
(人门脉-肠系膜静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