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1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二、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1、感性经验由他为转自为,由无意义的 材料转为有意识的形式 2、感性经验反过来整合知性,将知性的 抽象的超越转为具体的超越。 3、感性经验同时整合欲望,将功利性占 有的快感转变为非功利性拥有的审美愉悦 4、审美经验中,主体最终达到自我超越。
三、美与审美形态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狭义的艺术:指艺术活动。 狭义的艺术生成构成的基本前提: 1必须 有作者2作者对艺术品的创制活动是独特的 3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次的4艺术品 必须被人接受 广义的艺术:指所有的审美现象。
二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从根本上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它也必 须汲取其他学科,包括科学(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说,它 又是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三、美学研究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3、哲学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观察、了解、 分析、体验、追问、对话、解释、感悟与 建构。
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哲学基础的构成 美学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所要求和决定的。 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大致可从内外两个维度 来思考: 向外的一维是直接借助哲学的成果,吸收哲学的思 想资源,用以解答美学的基本问题。 向内的一维是美学理论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即把自 身的思维视野、思考方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
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二、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 建立美学的哲学基础,要从人生在世这一存在论 维度切入。所谓人生在世,简言之,即人在世界 中存在;展开来说,即人与世界在相互依存融为 一体的关系中双向建构、生成发展。 三、确立当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当代中国美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 学基础,即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 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 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美和审美是属于全人类的,但美 学确实是西方的,或者说学科意义上 的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
鲍桑葵:“美学事实的存在却要比‘美学’
一词早得多”。(《美学》5页,商务) 今道友信:“早在美学这个名称产生之前, 就已经形成了伟大的美学家的行列。就是说, 不管有没有美学这个名称,事实是存在的。” (《东方的美学》2页,三联) 徐大纯:“夫美学者,最新之科学,亦最微 妙、最繁赜之科学也。”(陈伟《中国现代 美学思想史纲》8页,上海人民)
2、认识论阶段 时间:文艺复兴之后 内容: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英国经验主义:肯定感觉对认识的作用,对感觉作了
细致的研究。 大陆理性主义:在哲学上坚持理性在认识中的首要作 用,重视概念、逻辑。在审美与创作的看法上,虽认 可其感觉经验的关系,但强调它对理性的尊崇、强调 法则的设立。理性主义虽轻视感性,但它总试图将 “美”的现象与至高的真理、知识联系起来,深化了 美学的内涵,同时,它的逻辑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 上使美学思考摆脱了经验描述的层次,更加理论化、 普遍化了。 德国古典哲学是认识论哲学的完成与最高峰。

参考书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
出版,1983。 (2)刘叔成、夏之放:《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3。
刘叔成、夏之放《美学基本原理》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3、一定要专心认真读经典著作,并 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开始很可能会感 觉困难,但一定要努力去做。

4、教材中涉及的一些专著(注释), 最好尽可能找来翻阅了解。
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
第一节 美学发展简明线索
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1、本体论阶段 时间:以本体研究与思考为核心的思想阶段, 大致从古希腊罗马到16世纪 内容: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思考一种独立的 “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朗吉弩斯、普洛丁、奥古斯汀、托马斯· 阿奎 那等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一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 1、研究对象性质的独特性 (1)它们与社会具有既内在又外在的双重关系。 (2)它们是精神性的。 (3)对它们的研究是将研究主体卷入的。 2、研究方法、思想方式上的独特性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归纳、实验、模式等,目的是发 现规律 社会科学基本采用“科学”方法:即外在观察、实验、归纳 模式与规律等 人文学科:(德文:精神科学)不仅仅是观察,更要体验、 阐释、追问 自然科学允许一枝独秀,而人文思考却应百家争鸣

“美学”是一门较为抽象且理论涵盖 面大的学科,但美学所具有的思想高度则 决定着我们一旦掌握它,一旦学会进行美 学思考,或从美学角度来观察文学现象与 世间百象,就会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崭新 的思想境界。
(二)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
1、从一本教材为主,适当地吸收 参看其他美学原理书籍,以此来掌握基 本概念、原理和问题。 2、不局限、不满足于教材内容的 学习,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 掌握较新的学术动态。
2、中国美学史上的看法(50年代和80年代美学 讨论中的看法): (1)美学研究对象应该是美,美学应该是关 于美的科学,要研究美、美的规律及美的各个 方面 (2)认为美学研究对象就是艺术,艺术最集 中地体现了美的规律 (3)三是受西方19世纪以来的实验心理学与 心理学美学的影响,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 审美经验与人的审美心理 (4)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认为美学研 究的对象应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第二节 美学的内在问题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 的自由情感关系。 1、审美关系不是认识关系,而是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不是审美主客体 在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 3、审美关系本身是在人生在世的意义关系中,在人的具体 生存实践中,在人的生活实践的时机境遇中当下生成的。 4、审美关系具有多层次性和流变性 5、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审美活动是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
的历史 以最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 的智慧 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 心灵
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

美与美学
叙利亚戈兰高地贝雷
克哈特-拉姆遗址阿舍 利时期的小雕像,其断 代日期为距今23万年
第三节 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从实践方面看 2从审美活动方面看 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 审美活动为生存所需要 审美活动在生存中获得内涵 审美活动的结果使自我和现实更“痛切”地出现。 二、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语言学阶段 时间:起自19世纪末 消解了“美”的概念,以为“美”也是一
种无意义的形而上概念,“美”如果有, 也仅在于人们对对象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 达,或在于艺术活动的传统与习俗中,这 派美学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等 。
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主要是理论纵向与 横向层次更加精致化、更加深化的推进史。 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五时期 情志、言意、形神、生活、心性等主题 中和、气韵、意境等范畴
二 、影响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因素
1、审美的历史性使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研
究对象会有所不同。 2、美学理论的多层次性产生不同的美学关 注点
三 、今天我们美学的对象应该是什么 1、美学应超越主客分立模式,把集中体现人 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容主、客体于一体的 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2、艺术活动可以成为美学研究重点的、典型 的研究对象 3、审美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生存,一种实践。
(审)“美”令人愉快,美学让人望而生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都不会拒绝美!但在
美学面前,大家的反映就会不一致了,从中 可能看不出多少令人愉悦的成分。
圈外人与圈内人的看法。
(审)美不等于美学
人人知道美,很少人知道美学;人人 追求美,很少人向往美学。 所有的文化都知道美的存在,都有大 量谈论美的内容,但只有西方文化产生了 美学,或者说只有西方文化用美学的形式 来谈论美。
发现于英国诺福克的西
托福茨的几十万年前的 手斧,它的制作颇为细心, 为的是在它的中央保存 一块海菊蛤的化石贝壳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图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云南沧源崖画
蒋介石书法
蒋 介 石 书 法
希特勒笔下的世界
希 特 勒 笔 下 的 世 界
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
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理论; 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美现象放在一种能 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 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美学应通过对人的生存或实践的考察,来 把握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并在这种活动 与关系中来理解审美经验,理解审美主体 和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理解“美” 这种观念或价值的诞生与应用,等等。
美学的诞生
1750年,鲍姆加登系统地提出了“感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