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 按支持介质种类的不同,区带电泳可分为:
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医学上,常用于分析血清蛋白、胎盘球 蛋白,其优点是简便迅速,便于保存照相,比纸电泳分辨率 高。
①纸电泳:用滤纸作为支持介质,多用于核苷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以上二种类型的电泳,由于介质的孔径度大,没有分子筛 效应,主要靠被分离物的电荷多少进行分离。
2.电泳现象与电渗流现象
电泳: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速 度向其所带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称为电泳。 电渗流(electro osmotic flow,EOF):指管内溶液在外 力电场作用下整体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现象。
• HPCE通常采用的是石英毛细管柱,一般情 况下(pH>3),硅醇基(—SiOH)电离 为硅氧基负离子(—SiO),使管壁表面 带负电,为了保持电荷平衡,溶液中水合 离子(一般为阳离子)被吸附到表面附近, 形成双电层。 • 当在毛细管两端加高电压时,双电层中的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由于离子是溶剂化的, 所以带动了毛细管中溶液整体向阴极移动, 产生电渗流。在不少情况下,电渗流的速 度是电泳流速度的5~7倍。
3.10.1 概述
1.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带电的胶体粒子或离子在介 质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2.不同带电粒子 的电荷量和分子 大小不同,流动 速率也不同,因 此电泳是一种适
用于胶体粒子和
离子的分析分离 技术。
• 电泳现象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发现(1808 年俄国物理学家Reŭss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 电泳实验)。但电泳技术的广泛应用,则 是在1937年用滤纸作为支持介质成功地进 行纸电泳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电 泳技术发展很快,各种类型的电泳技术相 继诞生,在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泳的分类
原则上按电泳的原理来分,可分为二类: • 自由界面电泳:又称移动界面电泳,是指在没有支 持介质的溶液中进行的电泳。其装置复杂,价格昂 贵,费时费力,不便于推广应用。 • 区带电泳:是指有支持介质的电泳,待分离物质在 支持介质上分离成若干区带。支持介质的作用主要 是防止电泳过程中的对流和扩散,以使被分离的成 分得到最大分辨率的分离。区带电泳由于采用的介 质不同以及技术上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近年来发展起 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是 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 物。 • HPCE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在 生物、医药、化工、环保、食品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0.2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1.经典电泳与高效毛细管电泳区别
③淀粉凝胶电泳:多用于同工酶分析,凝胶铺厚些, 可一层一层剥层分析(一板多测)。天然淀粉经加 工处理即可使用,但孔径度可调性差,并且由于其 批号之间的质量相差很大,很难得到重复的电泳结 果,加之电泳时间长,操作麻烦,分辨率低,实验 室中已很少使用。 ④琼脂糖凝胶电泳:一般用于核酸的分离分析。琼脂 糖凝胶孔径度较大,对大部分蛋白质只有很小的分 子筛效应。 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 纯化及检测。其分辨率较高。 聚丙烯酰胺和琼脂糖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支持 介质
毛细管电泳(CE)
• 毛细管电泳(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 (HPCE)或毛细管电分离法(CESM), 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 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体分离分析技术。 • 毛细管电泳实际上包括电泳、色谱及其交 叉内容,是分析科学中继高效液相色谱之 后的又一重大进展,它使分析科学得以从 微升水平进入到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 析,乃至单分子分析称为可能。
(1) 经典电泳分离法的不足 • 所用分离柱的柱径大,柱较短,分离效率不高(远低于HPLC), 温度影响大。 •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技术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改进。
(2)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技术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改进:
• • 一是采用了0.05mm内径的毛细管,; 二是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
• 毛细管的采用使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散发,大大减小了温度效 应,使电场电压可以很高。电压升高,电场推动力大,又可进 一步使柱径变小,柱长增加,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柱效远高于高 效液相色谱,理论塔板数高达几十万块/米,特殊柱子可以达到 数百万。
4. 分离方程
• 粒子的电泳速率由下式决定:
ep ep .E
• 其中E为电场强度,μep为两溶质的平均电 泳淌度,即离子在给定介质中单位时间和 单位场强下移动的距离,淌度的大小与粒 子的净电荷、半径及介质黏度等相关。
3. 分离过程
电场作用下,
柱中出现:电泳 现象和电渗流现 象。

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电泳和电渗流两种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一致,在负极最先流出; 中性粒子无电泳现象,受电渗流影响,在阳离子后流出; 阴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相反,ν 电渗流 >ν 电泳时,阴 离子在负极最后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按类分离,除中 性粒子外,同种类离子由于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不一样也同时被 相互分离。
• 另外根据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区带电泳可分为:
薄层电泳、 板电泳、柱电泳。 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分析电泳、制备电泳、 定量、免疫电泳。

电泳技术的特点
• 凡是带电物质均可应用某一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并 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 样品用量极少; • 设备简单; • 可在常温进行; • 操作简便省时; • 分辨率高; • 特别适合于蛋白、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是 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
• 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因此最 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 其移动速度相当于电渗流速度;而负离子 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但因电渗 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流速度,故它将在 中性粒子之后流出,因而各种粒子因差速 迁移而分离。 • 分离方式的优点:所有正负离子和中性分 子都向同一个方向迁移,因此可在柱末端 放置检测器实现在线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