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摘要: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简要回顾了西溪湿地保护发展的历程,并对当前形势下推进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应“完善一个模式,打响两大品牌,关注三大效益,提升四大理念,做好五篇文章”,努力把西溪湿地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和典型。
关键词: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试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结合笔者对十八大报告和发展哲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对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西溪湿地概况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部,距世界遗产西湖北界老和山北麓约2公里,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已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并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野、冷、幽、静,皆成天趣。
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湿地留有大批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文词章。
有专家考证,施耐庵以西溪为原创地撰写了《水浒传》,清代著名戏曲家洪昇在西溪创作了昆剧《长生殿》,西溪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蒋村龙舟胜会更是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二、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历程西溪湿地历经了汉晋始起、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等四个演变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西溪湿地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
及至近代,人类活动加剧,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
西溪湿地面积锐减。
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最多的60多平方公里①,逐渐缩小到11.5平方公里左右,如果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西溪湿地可能不复存在。
违法建筑影响行洪。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农民翻建住房的客观需求,出现了湿地内农民侵占土地、水面违法建房现象,人为地抬高了河床,严重影响了湿地行洪、泄洪、滞洪的水利功能,导致城西地区水患连连。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
传统文化逐渐湮灭。
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不断流失,“冷、野、淡、雅”的意境不断湮灭。
为了保护西溪这个“杭城之肾”,重现西溪湿地的风采,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杭州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造①历史上的西溪湿地指西溪河流经留下-古荡段两岸的宽阔地带,面积约60平方公里。
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②。
工程分三期,其中一期、二期工程由西湖区实施,总投资近百亿,一期工程3.46平方公里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2005年5月1日竣工;2006年5月启动二期工程,面积4.89平方公里,2007年10月1日有限开园;三期工程由余杭区实施。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严格遵循湿地保护国际公约,结合西溪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努力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地保护,打造了一条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科学规划,注重湿地特色。
制定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综合性规划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方案,突出湿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突出西溪湿地的特色和个性,充分考虑西溪湿地的环境容量,积极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拆除农居,减轻生态压力。
累计外迁农户1802户,外迁企事业单位59家,迁移坟墓15000只,拆除建筑83.42万平方米。
根据规划,保留了少量的民居和生态游②王国平:《保护西溪湿地造福人民群众——关于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思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览设施,对其余地块全部进行了复绿,一二期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
优化生态,坚持科学修复。
对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
设置莲花滩、千斤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
沟通一二期水系,建设水生生物自由流通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局部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营造适应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等。
注重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成立西溪文化文物发掘保护工作组和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西溪文化系列丛书》,征集到了一大批体现西溪湿地传统生活形态的民间家具、农具、碑刻、浮雕,保留修缮了一批老房子,挖掘了陈聚兴染坊、西溪小花篮、西溪豆腐坊等独具西溪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的“七店八铺”,恢复了秋雪庵、两浙词人祠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评选产生了“三堤十景”,西溪龙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通过实施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前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西溪考察后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三、对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的新思考、新要求。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的“三位一体”③。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④。
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一个缩影、一个标志、一个典型。
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完善一个模式,打响两大品牌,关注三大效益,提升四大理念,做好五篇文章”。
1、完善一个模式。
就是要不断探索完善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努力把西溪湿地打造成为以自然生态为基础、③《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寓意几多》。
人民网,/pinglun/n/2012/1114/c241220-19573789.html④《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各界关注新词》。
新浪网,/c/2012-11-13*************.shtml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旅游生态为载体、以湿地展示和科普研究为特色的“传世美玉”,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世界湿地的保护利用创造一个典范。
2、打响两大品牌。
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湿地公园和5A级景区两大金字招牌的影响力,通过深入推进西溪湿地的保护研究,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湿地文化节、湿地论坛、西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的会展活动,积极向全世界展示、宣传、推广西溪,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溪、了解杭州、了解中国。
3、关注三大效益。
就是要努力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经过几年努力,西溪湿地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既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旅游度假、学习湿地科普知识等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同时也为扩大杭州人均绿化面积,打造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态城市,以及维护杭州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2005年开园前相比,目前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566种、鸟类从89种增加到153种。
西溪湿地水质监测点位从6个增加到了8个,大部分区域达到Ⅲ类水体;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效果非常显著,可降低其周边约15平方公里的气温0.5℃—1.5℃⑤。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非常突出,自2005年开园以来,获得了两项国际级荣誉和八项国家级荣誉⑥,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获得国际湿地权威组织及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2009年-2011年,经营收入分别达到1.23亿元、133亿元和1.56亿元。
下一步,必须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从生态效益;同时,要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不断提升西溪湿地的知名度、美誉度。
4、提升四大理念。
为推进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应牢牢树立和不断提升四大理念。
(1)生态为先。
西溪湿地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一珍贵的遗产,是在被不断蚕食、污染、濒临消失中经抢救得以保存下来的,必须牢记历史教训,精心呵护西溪,保护和恢复西溪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
西溪⑤数据来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生态统计资料。
⑥国际重要湿地(2009年7月7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国际相关权威组织授予);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2月1日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5A级景区(2012年1月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湿地博物馆(2007年5月12日国家林业局发文)、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科技部联合颁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特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求是小康杂志评选)、中国最美湿地(人民日报社经济周刊和湿地国际驻中国办事处联合授予)。
湿地的所有资源都是公共资源,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个景观,都应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原则,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特别是征迁的西溪湿地原住民,为西溪湿地的保护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甚至牺牲,应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标准做好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管理,在湿地公园及周边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大西溪”的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努力让西溪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让他们充分共享西溪保护发展的美好成果。
(3)文化为魂。
西溪湿地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有文化的湿地”,有1800多年的人文历史。
要把握好西溪的文化特质,保护好西溪的文化生态,加强湿地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展示,利用好西溪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断提升西溪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