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而且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这个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育者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随时关注学生动态,适时调整教学难度。
教材分析本课时属于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连接初、高中化学的桥梁和纽带,对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高中化学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复习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知识。
物质的分类初中已经涉及到一些,学生并不陌生,因此,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复习所涉及到的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对常见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且能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分类现象引入,强调分类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继而推进新课;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适时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控制知识的难度;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简单分类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分类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分类及应用,常见物质及相关概念的辨别。
教学难点常见物质及概念的辨别,物质分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推进新课交叉分类法例题【讲述】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物质,就必须对这些物质进行一定的分类。
【板书】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提问】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分类现象?【分析】生活中存在很多分类现象,比如,图书馆里的图书分类收藏,超市里的商品分类存放,垃圾的分类回收,等等。
将事物进行分类,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同样,在化学学习中,将物质进行分类更是至关重要。
【讲述】在将物质进行分类时,通常需要选择一定的分类标准,例如,NaOH,从常温常压下所处的状态看,他是固体,从物质的属性看,他属于碱。
即是说,在分类时,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同。
如果只选择一个分类标准,这种单一的分类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不能满足人们研究物质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物质,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如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板书】1.交叉分类法【例题】分别从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角度,将下列四种盐进行分类。
Na2CO3,Na2SO4, K2SO4, K2CO3【分析】以Na2CO3为例,从其阳离子的角度看,它属于钠盐,从其阴离子的角度看,它属于碳酸盐;同理,Na2SO4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硫酸盐,K2SO4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硫酸盐,K2CO3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碳酸盐【板书】例1. 碳酸盐 Na2CO3 钠盐Na2SO4硫酸盐K2SO4 钾盐K2CO3【提问】请找出从交叉分类法图中可以看出物质间的哪些关系?【分析】交叉分类法实质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物质的共同属性。
比如,从阳离子的角度看,Na2CO3和Na2SO4都属于钠盐。
钠盐【板书】板书引导学生回答副板书板书例题讲解引导回答板书单个提问板书认真听讲自由回答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自由回答作笔记单个回答做笔记突出物质分类的必要性从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重点内容关注学生动态形象的表示使学生更加明白,容易理解Na2CO3 Na2SO4习题树状分类法【习题】1.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A.Na2CO3B.K2CO3C.NaClD.NaHCO3【答案】A【提问】根据以下情况选择阴影部分对应的物质。
①把碳酸盐换成无氧酸盐;②把钠盐换成钾盐;③把正盐换成酸式盐。
【答案】①C;②B;③D2.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①②③④A NaCl K2SO4KCl (NH4)2SO4B NaCl K2SO4KCl NH4ClC Na2SO4K2SO4KCl NH4ClD Na2SO4K2SO4KCl (NH4)2SO4【答案】C【引入】下列两组物质,每组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请将这种物质找出来。
(1)空气 N2 HCl NaOH(2)NaCl NaOH O2 Na2CO3【分析】(1)中空气是混合物,其他是纯净物;(2)中O2是单质,其他是化合物。
【设问】如果是同类物质,又该如何进行分类?【分析】如果是同类物质,还可以进行再分类。
【例题】初中学过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单个提问提问副板书做习题自由回答思考回答自由回答及时巩固新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碳酸盐钠盐正盐钠盐钾盐铵盐硫酸盐盐酸盐例题习题物,酸,碱,盐等物质。
请用恰当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分析】可以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讲述】根据物质所含成分的多少,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所含元素种类的多少,又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板书】金属单质(Fe,Cu...)单质非金属单质(O2,N2...)纯净物氧化物(CaO,CO...)酸(HCl,H2SO4...)物质化合物碱(NaOH,KOH...)盐(NaCl,Na2CO3...)其它(NH3,CH4...)混合物(空气,食盐水...)【设问】请从这个树状图中找出各物质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
【分析】树状分类法实质上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表示出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和并列关系。
比如......【习题】1.如图所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类别的是()A.①单质③化合物B.②碱⑤氧化物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答案】C【分析】......设问引导回答引导板书引导讲解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做笔记自由回答认真听讲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学习化学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突出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②⑤③④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2.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Ca和C 为例,请找出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①到⑥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②③Ca CaO Ca(OH)2 CaCO3④⑤⑥C CO2 H2CO3 CaCO3【答案】① 2Ca + 02 == 2CaO② CaO + H2O == Ca(OH)2③ Ca(OH)2 + CO2 == CaCO3↓ + H2O点燃④ C + O2 == CO2⑤ CO2 + H2O == H2CO3⑥ H2CO3 + Ca(OH)2 ==CaCO3↓ + 2H2O3.下列四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请分别填出其化学式。
甲:Na、H2、O2、Cl2乙:CO、Na2O、CO2、SO2丙:NaOH、K2CO3、KHCO3、K2SO4丁:NaOH、Ca(OH)2、KOH、NaCl(1)甲、乙丙、丁(2)根据下图写出序号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③甲→乙→丙→丁①②③【答案】(1)甲:Na;乙:Na2O;丙:NaOH;丁:NaCl (2)①4Na + O2 == 2Na2O②Na2O + H2O == 2NaOH③NaOH + HCl == NaCl + H2O 副板书副板书单个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思考回答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B ABA A B布置作业【过渡】通过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找出物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类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同样,我们还可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讲述】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比如,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习题】(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填写到下面适当的位置。
化合物 a纯净物金属单质 b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 c混合物 d(2)从(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②化合反应③换反应④复分解反应【答案】(1)a、碳酸钙;b、铁C、氧气;d、稀盐酸高温(2)①CaCO3 == CaO + CO2↑点燃②3Fe + 2O2 == Fe3O4③Fe + 2HCl == FeCl2 + H2↑④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作业】《优化设计》相关练习题。
引导做题回答巩固新知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板书设计§2.1 物质的分类(二)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例1. 碳酸盐 Na2CO3 钠盐Na2SO4硫酸盐K2SO4 钾盐K2CO32.树状分类法例2.金属单质(Fe,Cu...)单质非金属单质(O2,N2...)纯净物氧化物(CaO,CO...)酸(HCl,H2SO4...)化合物碱(NaOH,KOH...)物质盐(NaCl,Na2CO3...)其它(NH3,CH4...)混合物(空气,食盐水...)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亮点:1.时间安排比较恰当,准备内容恰好讲解结束;2.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通过相关习题的讲解,进一步强化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应用;3.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核心,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提问,引导,与学生互动。
本节课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1.教学设计还需要改进,要能预见实际教学中的突发问题,以做到灵活处理;2.教师语速稍快,需要放慢语速;3.要适当增加单个提问的频率,以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深度和广度。